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乌合之众”?

作者: 律途漫漫 | 来源:发表于2017-07-26 16:06 被阅读814次

    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内容实质不变,但是形式万千,如何在各式各样的形式中抢占自己的一片领土,那就是先创造时髦的新名词,比如“大数据分析”、“可视化”、“斜杠”……这些名词下的实质内容能有多少值得怀疑,但是非常容易让人着迷,然而来得快去的也快,很少有持久生命力,“斜杠青年”去年的流行,到现在的无人问津就是很好的例证。

    群体就喜欢这些新名词,在群体中,一个本有着明确身份、性格的个人已经消失,当他融入到群体中后,其思想和感情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便成为一个再也不受自己意志控制与支配的玩偶,而即刻发挥原始本能,转为行动的冲动。

    群体喜欢形象思维;群体中个人智力泯灭;群体爱撒谎;拥有极端的感情;渴望强权;保守本能……

    那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乌合之众”呢?

    (一)间接因素

    某些观念的爆发并付诸行动,有时看起来十分突然,但在其背后能过找到延续的准备性力量。这种准备性的力量,我们称之为群体运动的间接因素,它具有普遍性,是群体一切信念和意见的基础。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民族

    民族在作者看来是最重要的间接因素,每个民族都有其独有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有形成了它的名族性格,但这种民族性格一代代传递下去,我们就看到了这个民族的力量、信仰和制度等。

    在法学中讲到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时,通常会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同处于欧洲,但为何偏偏英国就区别于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单单形成了其独特的英美法传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谈到民族性格问题,说安格鲁撒克逊民族崇尚经验主义,理性成分偏高,不会发生像法国那样的大革命。

    2.传统

    何为传统?在作者看来,就是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感情。

    此点其实还是承接上一点来讲的,就是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其为民族的特性之一。人类是依附于传统而存在的,脱离了传统,不管是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不可能保存下来。传统不仅稳定,而且支配者人们的行动,尤其当他们形成群体时更是如此。

    所以作者甚至说,那些最不受怀疑的偶像,可能并不是那些暴君,毕竟他们也可以在短时间被人推翻。真正支配我们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主人——传统,传统只能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被慢慢磨损。

    3.时间

    没有哪种统治形式可以在一夜之间建立,“信仰与思想既是历史的儿女,又是未来的母亲,然而也永远是时间的奴隶”。这点不难理解。

    4.政治与社会制度

    制度是观念、感情和习俗的产物,我们习惯将不满归结于某种制度,同时又将希望寄托于某种制度,赋予这些制度创造幸福的超自然能力。不停地修改法律、甚至是创造法律,带来的只是各种幻想和新词汇反复对群众的头脑造成冲击,它们对民众的影响力,和群体的荒诞一样强大。

    但制度无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民族的幸福不能到制度中去寻找。制度其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所以,在特定的时空,可能对一个民族有益的制度,对另一个民族也需就是极为有害的。决定一项制度是否完善的因素,除了适用和时间,别无他物,不管法学家如何修饰和炮制。

    同时,作者也给政治家们在调整制度是,提供了几个原则以资参考:

    (1)以实用为制定依据,而不是太着迷推理,更不是机械照搬;

    (2)不要太考虑形式上的美观,而应是其可行性和实用性;

    (3)除非有感到不满,否则不要去修改制度;

    (4)除非修改好的制度能消除不满,否则绝不革新;

    (5)修改制度须针对具体情况,不要去制定一些大而空的“口袋条款”。

    5.教育

    “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要点出的是,这里的“教育”应缩限理解,仅指“应试教育”,因为作者在书中还将这种教育制度与英国的教育相对比,而推荐英国的教育)应试教育已经是一种严重违反自然的、与社会对立的制度,在年轻人的心目中,那种在学校形成的幻想与美梦,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彻底破灭,这种强烈的欺骗感、失望感,是一个心理素质不完善的年轻人绝对难以承受的。

    也是教育不会交给人如何为生活做好准备,而是为谋求平庸的官差(政府职业)最打算。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你不需要发挥太多主观性,仅做好打算被安排就好,再加上学会背书和服从。但在我们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优秀品质应试教育无法培养。这还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应试教育培养了两种人:一种是最底层创造出的一支无产阶级大局,这群体对命运愤懑不平,随时想起来造反;另一种是在高层,培养出一群轻浮的权贵,极力维护现有的制度。

    (二)直接因素

    在前文已描述过集体的感情、观念和推理方式,知道了那些事情会刺激群体的想象力,也了解了那些以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暗示及其力量和传染过程。暗示的方式各多种多样,对群体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也相当不同,该部分则谈一下影响些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1.形象

    说理和论证永远比不上那些鲜明的形象,群体容易被鲜明的形象所打动,正是因为这些形象的含糊不清,使它们有了神迷的力量。还有就是,这些鲜明的形象使藏在圣坛背后的神灵,所以信徒只能诚惶诚恐来到他们面前。

    2.套话

    语言可以激活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或是让它更鲜明。但语言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有一些词语本身就是某种现象的代表,诸如民主、社会主义、正义、平等和自由等。但词语的意义随着时代和国家的不同而不同,如何运用这些词语、这些套话的暂时含义,以及如何运用新的词语、大词来重新包装,是很多权力者经常利用运用的技俩。

    如本文只能所举的雅各宾当人,正是利用“自由”和“博爱”这些流行的套话,才建立起堪比禽兽的暴政,干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也日通苏联斯大林时期,打着“解放全人类”的口号,进行惨绝人寰的大清算。

    3.幻觉

    自从有了文明,群体便开始被幻觉包围。最早的幻觉是对自然的敬畏,宗教幻觉(“十字军东征”);其次是无数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哲学幻觉(“法国大革命”);最后是社会制度的幻觉(“社会主义运动”)。但不管是哪一种幻觉,都拥有牢不可破而至高无上的力量。

    4.经验

    经验是真理的传播手段,也是幻觉的敌人。可以说,经验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的方法,也是唯一让危险的幻觉归于破灭的有效手段。但经验必须经过积累,且积累、获取的过程需要付出血的代价。

    5.理性

    群众不受理性的影响,他们只能理解那些拼凑起来的观念。对于群体来说,理性除了反面的影响,什么作用也无法施加,他们接触的理性越多,就越是憎恨理性,也就变得更加狂热。

    (为尊重原书观念和逻辑安排,我还是把经验和理性放在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中去,但需指出的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缺少经验”和“不理性”。)

    【深度】你我都是“乌合之众”,别太自我感觉良好(一)

    【深度】你我都是“乌合之众”,别太自我感觉良好(二)


    律途漫漫

    法学理论烟酒僧、律师助理,更是奔跑在律途上的读书人。

    在这里我们将会和你一起分享青年律师成长道路上的感悟和心得,向大家展示积极健康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偏激、不愤青,有希望、有理性。

    感谢你的细细聆听,很高兴成为你的朋友!

    如果大家觉得分享的还行,还望顺手点个赞,或留言一起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乌合之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ko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