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源自心灵的教学
一、教导自己认识自己我
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这句话给我一种想哭的感觉。在我来到这所新学校的6年里,我一直是在痛苦与煎熬中度过自己的教学生涯,但我的心肠没有变硬,因为我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我是真正的用自己的心来爱学生,来做自己的工作。
虽然我的心灵一直在痛苦煎熬,我的初心未改——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快乐上进,在尽我所能,希望他们有所改变。难怕付出再多的时间,承受再多的苦和累都毫无怨言。
但这几年来毫无改变的现状,可能就在于我没有充分的认识自我。
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折射了我内心的交错盘绕。
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的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遥远的、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样看待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优秀教师需要关于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二、教师的内心世界和外部景观
教与学对于我们个体和集体的生存,对我们的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拓展教与学的能力,复杂、混淆、冲突缠身的快速变化将会损耗或拖累我们。
要充分地描述内部景观图画,必须把握三种重要通道——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
凭智能,是指我们思考教与学的方法——人们如何获知和学习有关的概念、有关学生和学科本质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形式和内容。
凭情感,是指在我们教与学时我们和学生感觉的方式——它既可以增多也可以减少我们之间的交流。
凭精神是,是指我们对于心灵和芸芸生灵密切联系之渴求的多重响应,——一种对生命的爱与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
智能、情感、精神依赖于相互之间的整体性,他们本来应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结合在教育中。
虽然本书立足于教师的内心世界,但也不失时机地探索外部的教与学的共同体形式。对心灵沟通的内在渴求成为对外部联系的需求——我们自己的心灵舒适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会更加亲密无间。
他人都是自己的影子。我们心灵舒适自在,通过我们面部表情的外在形式展示出来,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会更亲切。如果我们心情不好,就会冷若冰霜,别人就会敬而远之。如果我们生气发怒,与人之间就会隔着一堵墙。
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径的精神之旅。
三、少人踏足的小径
教师有力量创造条件,使学生学到很多很多,或者也有本事让学生根本学不到多少东西。教学是有意创造这些条件的行动,而优秀教学要求我们真正懂得意图和行动的内在源泉。
教师自身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每个教育阶段,教师的自我是关键。
课堂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师。教师风趣幽默,与学生真诚交流互动就能赢得学生,学生信任老师,就会热爱老师所教授的这门课程。反之,老师只是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智能,缺少情感沟通,学生不会热衷于这门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