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06讲听课笔记

106讲听课笔记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11-28 09:58 被阅读0次

106. 八王谢幕,西晋终结

主讲:姜鹏

      在猎杀了长沙王司马乂之后,东海王司马越成为了新的执政者。诸王之间的争斗显然还没有终结,身为皇太弟的成都王司马颖和执政司马越之间的矛盾是难以避免的,再加上一向不安分的河间王司马颙在其中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最终的趋势不到鱼死网破、同归于尽那天不会停止。

      东海王司马越跳脱不了权力的魔咒,他试图独揽朝政,就必须废黜成都王司马颖皇太弟的身份。

      先是在永兴元年(304)东海王司马越以成都王司马颖僭越奢侈为由(和之前河间王指责齐王的理由一样),直接对成都王发起了军事行动。非常疯狂的是,司马越居然挟持着晋惠帝搞所谓的御驾亲征。成都王的大本营在邺城。双方在处于洛阳、邺城之间的荡阴发生激战,成都王的军队很厉害,直接杀到了晋惠帝御驾所在的方阵,导致晋惠帝的生命直接受到威胁。这时候有一个名叫嵇绍的大臣挺身跳到了晋惠帝所乘坐的车驾上,用自己的肉身捍卫晋惠帝的安全,嵇绍自己最终被乱兵所杀,鲜血溅到了晋惠帝的龙袍上。嵇绍用自己的死挡住了乱兵对晋惠帝的围攻,也用自己的鲜血让周边的人冷静了下来,最后晋惠帝被成都王的军队俘虏了,但是没有受到伤害。这就是著名的“荡阴之变”。嵇绍为捍卫晋惠帝而死这件事,成为历史上非常著名、引发过很多讨论的事件。为什么呢?因为嵇绍的父亲名字叫嵇康,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在曹魏末年反对司马昭专权,是被司马昭杀掉的,但嵇绍却做了晋朝的忠臣,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能说嵇绍违背了他父亲的意志,在敌人的朝廷中任职,虽然做了忠臣却是个不孝子吗?问题没有这么简单,这牵涉到如何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理解魏晋名士真正的精神状态,关于这个话题以后我们会专门用几条音频来讨论。

      晋惠帝被送到成都王那儿以后,成都王当然还得恭恭敬敬地对待他。手下的人看晋惠帝的衣服满是血污,就让他换身衣服,打算把原来那件拿去洗洗。结果晋惠帝却说,这件衣服不要洗,上面是嵇侍中的血!意思就是他要原样保留这件衣服,以此来纪念为保护他而献出生命的忠臣。你看,晋惠帝其实是分得清楚基本的是非的,他做皇帝承受这一切其实是个悲剧,后代历史一味嘲笑他低能其实是缺乏基本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成都王的军队虽然在荡阴之战中取得了胜利,并抢到了晋惠帝,但最终在司马越等敌人的策划围攻之下,成都王还是兵败了,根据地邺城(河南与河北交界处)也陷落了。东海王司马越和成都王司马颖激战之际,驻扎在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并没有闲着,而是趁东海王北伐之际,派兵占领了空虚的洛阳。成都王被打败、邺城不守之后,他也奉着晋惠帝往洛阳跑。等成都王和晋惠帝到达洛阳的时候,洛阳已经被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控制了,于是张方挟持着惠帝、成都王颖,以及另外一位宗室豫章王司马炽等人迁往长安,司马炽也是晋惠帝同父异母的弟弟。这行人到达长安等于就在河间王司马颙的地盘上了,成都王司马颖就像个光杆司令,失势了,于是司马颙就废掉了成都王的皇太弟之位,以豫章王司马炽为新的皇太弟,这就是后来的晋怀帝。

      到了次年,也就是永兴二年(305),东海王司马越经过重新整顿后,以迎接晋惠帝回洛阳为名,再次兴兵讨伐河间王颙。经历了多次拉锯激战之后,到永兴三年(306),司马越的军队攻破潼关,进入长安,迎接晋惠帝回洛阳。之后进入司马越辅政阶段。但晋惠帝回到洛阳后不久就去世了,同一年里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也因为混战、内叛等各种原因,先后被杀。到这个时候,晋惠帝去世,试图控制晋惠帝而进一步控制政权的野心家们也都死得差不多了,八王当中前七个都已经死了,只剩下东海王司马越一个人。但司马越并不是最终的赢家,在这么多年的混战、内耗之下,西晋王朝也走到了尽头,此时的西晋王朝就像一根中间已经被蛀虫蚀空的朽木,虽然还矗立在那儿,却已经全然没有生气了,现在只差一个人稍微动动手,就能把它推倒。这个推倒它的人也已经出现了。

      我们之前一直把讲述的重点放在西晋的内政上,其实在西晋王朝的周边,甚至在西晋边境领土以内的范围,一直聚居着很多少数民族,他们都有一定程度的社会组织和军事动员能力。这个现象应该从西汉中后期招降南匈奴单于以后就逐步产生了,经历了东汉、三国,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成分越来越复杂,人口也越来越多,成为曹魏、西晋政权在处理政治问题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当年曹操也曾花大力气摆平北部边境的民族关系问题。当曹魏、西晋王朝力量强大的时候,这些部族就依附于王朝,当中原政治动荡,尤其是发生“八王之乱”之后,很多有头脑、有见识的少数民族领袖纷纷开始拉队伍、立山头,显示出了问鼎中原的雄心和野心。他们当中最早自立国号、成立政权的,是一位汉名叫作刘渊的匈奴贵族,他建立了五胡十六国中的第一个政权:汉。刘渊及其后继者就在历史上扮演了西晋王朝终结者的角色。

      “五胡十六国”这个概念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应该学到过。所谓“五胡”就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基本都是游牧民族。“十六国”指的是西晋衰亡过程中,和西晋灭亡以后,由这五个民族,加上其他割据地方汉族贵族先后在中原或西部地区建立过的十六个政权。尤其是西晋灭亡以后,五胡十六国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前面提到的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汉政权就是十六国中最早在北方成立的政权。这个政权后来改名为赵,西晋就是被他们灭掉的。关于“五胡十六国”我们以后会花一些篇幅来介绍重点,今天还是回过头来把西晋的灭亡作一个完整的交代。

      刘渊于永嘉二年(308)称帝,建立汉政权。在西晋这边已经是晋怀帝在位、司马越辅政期间了。刘渊在称帝后的第二年秋天、冬天,前后两次发动大军进攻洛阳,但此时西晋军队余威尚在,把刘渊的进攻都击退了。转过年来刘渊去世了,他的儿子刘聪继续率领大军三攻洛阳。这次战役一直持续到永嘉五年(311),这一年西晋真正掌权的东海王司马越去世了,本来就是在勉强支撑的西晋王朝失去了最后一根主心骨,其后果可想而知。很多王公大臣都没有继续抵抗的意志,纷纷想着逃跑。最荒唐的是当时一位名叫王衍的宰相,以把东海王归葬东海国(今天的山东)为名,率领着西晋王朝最精锐的由四万人组成的一支军队,护送着司马越的棺木离开了洛阳,这一下导致洛阳城上上下下人心尽失,晋怀帝也开始筹划逃走了。但晋怀帝很可怜,想逃走居然找不到足够的交通工具。而王衍率领的四万精锐走到苦县这个地方被刘聪派来的大将石勒围追堵截,因为王衍的愚蠢和毫无军事指挥能力,西晋中央政府这支最后的精锐部队被全歼。洛阳也被攻破,晋怀帝做了俘虏,两年以后遇害。

      晋怀帝遇害的消息传到长安后,关中的西晋残余势力扶植了一位新皇帝,名叫司马业,他是晋武帝的孙子、晋惠帝的侄子,历史上称为晋愍帝。晋愍帝是公元313年继位的,立都长安。316年长安城被刘渊的侄子刘曜攻破,晋愍帝也做了俘虏,这样西晋就正式灭亡了。经历了短暂的统一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为时更长的大分裂时代,接下来历史进入了东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线索比较复杂,我们后面的节目要分成几个板块分头向大家讲述。一方面要向大家介绍东晋的立国和南方政权的更替,另一方面北方、西部五胡十六国也是要交代的。还有一条线索就是思想文化,这个时期虽然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但残酷的事实催生了丰富多元而又认识深刻的思想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创造力非常强的文化璀璨期,玄学、佛学、道教、艺术,都在这时期勃兴、爆发。而且这些思想文化内容看上去很抽象,事实上跟当时的实际历史状况是紧密相关的,加深对这一块的了解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段历史。

相关文章

  • 106讲听课笔记

    106. 八王谢幕,西晋终结 主讲:姜鹏 在猎杀了长沙王司马乂之后,东海王司马越成为了新的执政者。诸王之间的...

  • 2020-05-19 情绪要被正视,而不是抑制

    【目标回顾】: ? 上课&讲试卷 完成 ? 笔记 完成 ? 听课 完成 ? 阅读 ...

  • 95讲听课笔记

    95. 石亭之战:最能说明如何“以史为鉴”的一次战役 主讲:姜鹏 在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战争后,东吴方面也...

  • 88讲听课笔记

    赤壁之战中,谁是正义的一方? 主讲:姜鹏 公元208年农历七月,曹操率领军队南下。正好这一年的八月,荆州牧刘...

  • 96讲听课笔记

    96.司马懿如何登上历史舞台? 主讲:姜鹏 在三国时代,曹魏政权领导人的更换速度很快,曹操逝世以后,曹丕仅仅...

  • 99讲听课笔记

    99.三国归一 主讲:姜鹏 司马昭在公元263年消灭了蜀汉政权,但是好景不长,他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不久就去世...

  • 93讲听课笔记

    93.刘备为什么会被火烧连营? 主讲:姜鹏 公元219年,孙权袭杀关羽。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接受了汉...

  • 94讲听课笔记

    94.诸葛亮最有胜利希望的一次北伐,为什么失败了? 主讲:姜鹏 蜀汉建兴六年,也就是公元228年的春天,在写...

  • 132讲听课笔记

    132“唯才是举”的得与失 主讲:姜鹏 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下曹操唯才是举政策的得与失。那么唯才是举,它是不是像...

  • 131讲·听课笔记

    131讲曹操为什么要提“唯才是举” 主讲:姜鹏 曹操之所以提出唯才是举,针对的就是东汉后期的那种选拔制度,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6讲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yl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