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童年的记忆多半是模糊的,只是有一些记忆的碎片。有时候听得妈妈和姐姐她们的零星回忆,也给了我追忆往昔的宝贵凭据。
现在浮现于脑际的,是一些关于儿时嬉闹的道具、场景——捉蜻蜓用的竹竿,装萤火虫的纸袋,沙包,跳皮筋,跳房子,水塘里捉虾,从大堤上滚到堤脚,楼顶上捉迷藏,鸟窝里掏鸟蛋,采桑叶,仓库里的地道战……
说到捉蜻蜓,印象还是蛮清晰的。
暑假的中午,几个孩子永远是不睡午觉的。在院子的角落里找来废弃的竹竿,摘条柳枝,把枝条弯成一个小圈,固定在竹竿的顶端。然后举着竹竿沿着各家的屋檐,挨家挨户去搜集蜘蛛网。等到枝条弯成的小圈粘满厚厚几层网,捉蜻蜓的道具就算做成了。一群孩子顶着烈日,闹哄哄往菜地里跑。到了菜地,大家立刻安静下来,蹑手蹑脚分头去找蜻蜓。
那种大的漂亮的蜻蜓最倒霉,一准被“猎手们”第一个发现,发现了就逃不了。被捉去的战利品到最后的下场大多是被肢解。现在想来,孩子们并不是为了要肢解蜻蜓而捉蜻蜓,也许就是为了制作道具的有趣过程、抓住蜻蜓的那一瞬得意的感觉。
孩子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捉来很多种昆虫,知了,螳螂,蚂蚱,金龟子......金龟子是用来做风扇的,不过我们并不叫它金龟子,而是叫做金巴巴,银色的叫银巴巴。孩子们用一个小木签支住它的后背的小壳,它就会不停地振动翅膀,孩子们把“小风扇”对着脸上下晃动,享受小小的风。尽管那风有一股臭臭的味道。
萤火虫,时常光顾着我居住的地方。
家里的阳台是敞亮的,没有如今的“封闭式”。窗户是开放的,也没有阻隔蚊虫的纱窗。所以,萤火虫经常在夜晚自由地进出于我的屋子。打开蚊帐,它又毫不设防地钻进我的蚊帐。真的太快乐了。在黑夜里欣赏那一闪一闪的小灯笼,让一个5、6岁的孩子产生许多的幻想。时常凝望着那个小亮点出神,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它会发光?一直望到深夜,也没有睡着。
那个时候刚听过关于巫婆的故事,很担心它是巫婆派来寻找小姑娘做奴仆的。所以一直不愿意,也不敢放它回去。后来,索性从蚊帐里轻轻地伸出手去,到桌子上拿了张纸进来。对着门窗透进来的夜色,折了一个纸灯笼。然后用双手去捂那只萤火虫,捂了好几次终于捂到了,慢慢把它移到手指上捉定,放进了纸灯笼里。一直由于害怕咚咚乱跳的心,才渐渐平息。
用一个手指按住纸灯笼的小口,看着小光点在里面上下闪烁,心情异常不安。不知道后来如何睡着的。
早上醒来,发现那只小虫歇在蚊帐的一个角落,很普通的样子。奇怪却没有了夜间的害怕和担心,把小虫放了出去,它无声地飞走了。就算是巫婆派来的,白天也不怕你。
孩子的逻辑就是如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