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感觉的界限——读P.F.斯特劳森《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四

感觉的界限——读P.F.斯特劳森《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四

作者: 小洛与鞋带 | 来源:发表于2024-04-23 18:36 被阅读0次

三、超验的形而上学

“先验分析论”的结束,意味着康德的经验的肯定的、构造性的形而上学——我们关于世界的思维框架之基础观念的必然结构之展示——的完成。“先验辨证论”的工作是拆毁,展示超验形而上学的假象。

1、假象的逻辑

“所有实际达到的东西都是否定性的:对笛卡尔灵魂概念大假象的揭示;对上帝存在证明的反驳;对某些至少是非常成问题的宇宙论问题的展示。其余的是无法令人信服的主张和错误的论证。”斯特劳森提醒我们在这个阶段要专注于关心“辩证论”的一般结构而非其论证的细节。意义原则——概念的使用如不服从可能经验的对象的限制,就是不合法的——将避免我们误入歧途。

理性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关于整体、“绝对无条件者”的理念,形而上学假象产生于假定在每一情况中,都必定存在和这个理念相应的东西。这个无条件的东西必然以两种方式之一被设想。

一种是将它设想为这个系列的绝对终极的成员:对于它没有任何解释是必然的或可能的,而它包含了每一个其它东西终极解释的根据,它是自因、终极因;世界在空间上的最外的界限,它超越了所有其它事物并且没有事物是外在于它的;事物在时间上的第一开端;物质的终极而绝对简单的部分,对它而言,所有事物都是复合的。

不太自然而更复杂的方式是,不把它设想为一系列有条件的事物之无条件的和终极的成员,而把它设想为一个其所有成员都是有条件的无穷的系列之无条件的整体

然而,康德认为这两类概念运用的经验条件都是不可能确定的,即没有可能的经验或直观能够保证它们的应用。因此两者都违背了有意义使用的条件。然而,假定一个或另一个必定可应用是人类理性特有的倾向,将后者当作是可以应用于这些系列探究的。当我们沉思关于这样的系列的思想时,似乎我们无法离开绝对的无条件者的理念;或者是存在一个最终的项或者是不存在这个项,在后一种情况中这个系列的成员是无穷的整体。但是在强加这个选项时,我们允许我们自己假定这个作为整体的系列的概念的应用,而没有考虑我们是否能合法地这么做。

在宇宙学领域中追求完全的和系统的知识时,我们似乎不可避免地被导向去持有作为整体的每一相关系列的理念,不管系列是有穷的还是无穷的。它们是关于绝对的整体性、物质的终极构成成分、宇宙的绝对第一开端等等的理念。这些理念,在有穷和无穷两种形式中,似乎都具有绝对性或终极性的特征,这两个特征是康德归于他在“辩证论”中处理的所有形而上学理念的。

但是从科学追求系统的统一性、整体性就让我们不可避免地被引向持有上帝的理念,在康德看来也至少有些夸大,不足以支持后者作为结论。

2、灵魂    

所攻击的学说乃是这样的学说,我们中的每一个,通过意识经验的单纯事实就知道他是一个笛卡尔的思想实体的存在,即是一个非物质的、持存的、非复合的思想与经验的个体主体,能完全独立于身体或物质而存在。

攻击的思路是依据意义原则。为了主张处于某概念下的对象之存在的知识,我们必须有这个概念应用的经验标准,而且必须有使用这个标准的场合。

本章尝试回答若本体的特征完全不可知,为什么康德一方面谈论作为自身的外部对象,另一方面谈论作为自身的我们?本体界领域包含这两类不同的存在不是至少可知吗?

康德的部分回答是:没有这类事物是已知的。外感的被感知的对象(空间中的物体)与前后相继的被人类算作他们的状态的经验间的区分正是在经验内(现象领域)被划出的,没有这一区分经验将是不可能的⋯⋯现在不仅空间中的物体,而且我们的内部状态对不可知的本体之物的一般依赖是通过把前两者(物体、内部状态)相关于后者(本体之物)都描述为“事物自身”的“现象”表达出来的。这样,一方面谈论外部对象自身,而另一方面谈论我们自身,就变得很自然了。但是这种谈论方式反映的不多不少正是经验中这个被划出且必须被划出的外部对象和意识状态之间的区分。它并未隐含任何本体存在种类之间的区分的知识。这是由于所有我们知道的本体之物或许完全是同种类的。

含混之处在于,谈论作为自身的我、本体的我,就进入了本体的领域,但本体在康德哲学中是不可认识的。康德的自我理论并未完全消除理性心理学的假象,理由在于他通过统觉的“我思”想表达的不单单是经验的连接性,该连接性为客观物的概念所保障,乃是经验自我意识的可能性的基础条件。对他而言,统觉的“我思”也代表着现象世界与本体领域之间接触的切点。“就单纯的思维来说,在对我自己的意识中我就是存在自身,尽管经由这样的意识,还没有任何关于我自己的东西供(我)思维”。

一个一般的思维存在的概念被假定为提供了这个连接点。每一个人类存在者,尽管他永不能仅仅作为思维的存在,而是只能作为前后相继地时而在此、时而在彼在思维、感觉或感知的存在意识到对象,然而他仍是一个思维的存在,是范畴的居所,而且在这种程度上是经验条件的根源,而不仅仅是经验条件的结果。

不仅仅我们的知性是范畴的根源,我们的感性是空间和时间形式之所归;而且因为在经验自我知识的产生中前者必定刺激后者,我们显现给我们自身,不同于我们自身。在一个颇不寻常的从句中康德写道:“这个在我们之内思维的存在给人的印象为,它通过纯粹范畴知道自身而且恰恰是通过这样的范畴,即在范畴表每一个条目下表达绝对统一性的范畴。”似乎在说,通过范畴,我们已经知道自身。

评价:5星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相关文章

  • 《人性论》说了什么

    一、与《人性论》的缘分。 《人性论》是我在阅读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之后开始阅读的。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

  • 2021-03-13

    今天,偶然看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康德的《天体论》,《不可知论》,进而引申出康德三大哲学体系:1、纯粹理性批判,...

  • 写给丹晴的2021年新年计划参考

    书 《悟空传》今何在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政府论(下篇)》约翰·洛克 《复杂》梅拉尼·米歇尔 《合作的进化》罗...

  • 精神病人需要理解和关怀

    天才不仅有想象力,还有超人的智力的,而后者是被很多人忽略的。——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凭借“博弈论”获得199...

  • 从康德的观点看数学

    提要:康德在理性的根源处探讨数学和物理学“是怎样可能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两部分,可...

  • 哲学随笔2

    康德的问题,康德所面临的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给予的人类知识,它的前提是什么,界限是什么。经验论...

  • #华与华书房#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1】

    华杉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前读的是商务印书馆的蓝公武译本,那种民国时期半文不白的翻译,比读古文还别扭,读了五...

  •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纸上推进 邓晓芒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煌煌两大卷,1300多个页码。按邓说,“我本来就是想用十句话来解康...

  •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最近我读的是第一本批判,理解什么是感性,什么是概念,什么是先验: 通过对外界刺激,感觉,来获得表层的表面现象。如果...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读纯粹理性批判,发现必须要有哲学基础啊,讲真我看不懂(想想自己高中好歹是个理科生,虽然哲学当初上过几节课,但是忘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感觉的界限——读P.F.斯特劳森《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dw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