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华山论道读书
从精神分析批评看《金锁记》

从精神分析批评看《金锁记》

作者: 代糖菜菜 | 来源:发表于2017-11-05 23:45 被阅读150次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

    从精神分析批评看《金锁记》

    每个人出生的那一刻,都是一张空白的信笺,充满了未知、恐惧、向往和迷茫。当一生走完了之后,这张信笺就变得丰富多彩,华美瑰丽,而信笺上的字里行间,却跳动着跌宕起伏,坎坷蹉跎。

    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正如她的文字,漂亮而丑陋,温柔而刻薄。她出生所在的家庭,算是贵族,小时候的她也是有丫鬟婆子围着她转的,她从不用为吃穿而发愁,这样的一个家庭,让她在经济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是要知道,生活总是不完美的,就是这样的不完美,才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张爱玲的童年,或者说是她的一生,在感情方面都是缺失的。小时候的她,不愁吃穿用度,但缺少母爱和父爱,在我的观点里,她是缺少母爱和父爱的。张爱玲的母亲在她小时候就丢下她去了国外,她的母亲是一个“五四”新女性,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染,思想行为都很前卫。而张爱玲的父亲却恰恰相反,抽鸦片,常去妓院,养姨太太,这样思想和文化上的差距,导致了张爱玲父母的离异。张爱玲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对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弗洛伊德曾说过“童年的缺失性的经验,对作家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因此,这使她形成了冷傲的个性,以及一生都带着犀利、冷静又悲观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和人生。

    我蛮赞成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和文学作品相结合起来的。他说:“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时,虽然进入了高度的专注状态,如痴如醉,像患了精神病似的,但他始终有一种理智在控制着自己的神经系统,不至于堕入精神病的深渊。”张爱玲在塑造曹七巧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她刻画了一个心理扭曲变态又阴毒的母亲形象,而她的笔下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个人来,多半是由于张爱玲受到了从小生活的家庭的影响——父爱母爱的缺失,后妈的到来,父亲对她的暴力,这些都使她慢慢淡化了对亲情的感受,以至于对亲情感到陌生。她曾这样写过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她说母亲去学校看她,走的时候她没有任何感觉,只静静地望着她母亲离去,她想她的母亲觉得她是狠心的,她又想到,亲人的分别应该是要流眼泪的,这时候,张爱玲才看着母亲离去的背影流下眼泪。

    这样的“亲情”,张爱玲实在是写不出也不该写出温暖的母亲形象和母爱,她笔下的曹七巧,尖锐的反映出了人性丑陋的一面,也写出了一种畸形的母爱。张爱玲在塑造曹七巧的时候,倾尽了全部精力,所以《金锁记》才能让读者从灵魂深处与作者产生一种共鸣。都说作家像精神病,我想,张爱玲在描写这样一个人物的时候,一定是把自己想象成了曹七巧的,因此曹七巧才让人觉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可是她偏偏又能把自己从作品中生生抽离出来,这就让《金锁记》这部小说既像人一样有感情,能牵动读者的心,又有着作者的理智与客观,折射出封建礼教下人性的扭曲与变态。

    爱情,婚姻,金钱和地位对曹七巧形成了一个枷锁,从而使她的人生漫漫坍塌,走向堕落。她向往爱情,她清楚季泽对她没有感情,但她不愿清醒,或者说 ,她不愿过早地清醒,她想再享受一下这自欺欺人的爱情,活在这个不真实的梦里。那到底是清醒重要还是梦里重要,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潜意识更重要,曹七巧情感的空缺以及对金钱变态的追逐的危害性更大,这是人性的基本弱点。张爱玲就是用这样敏锐的目光去审视世界,尖酸刻薄又一针见血,总觉得世间的一切,在她面前都是赤裸裸的,所有的美好都只是昙花一现。从这个角度看,是不是张爱玲也有点变态?因为她眼中的世界,好像不太美好。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我只略学了些皮毛,所以在结合作品分析时可能会有些生涩。但张爱玲的作品我是真的很喜欢,她的作品焦点始终是人性,她总是以最细腻的文笔,撰写着对脆弱人性的洞察,透视着人性的罪恶,用苍凉的手势,书写着人世间的温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精神分析批评看《金锁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kk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