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过的好快,吃吃喝喝、玩玩闹闹,今天就上班了。
这还不算事,更让人操心的是,熊孩子还没开学,继续在家里“祸害”。
假期里,电视、iPad、手机、零食,原来被严格限制的项目,一切放松要求。我们上班不在家,熊孩子还能控制自己,少看电视、多写作业,收收心准备开学了?
这两天,家族群里的妈妈们集体抱怨:孩子的自律性太差。老是想看电视、玩手机,怎么批评教训,“你再不写作业,我就要凑人了”,甚至威胁没收压岁钱,还是没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把这种管教方式称为“囚徒—监狱长”模式,这样只会拖延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美国教育家简·尼尔森在其著作《正面管教》中也说:“孩子感到威胁时,是不会去判断自己行为的对与错的。”
训也训了,骂也骂了,但大部分孩子绝对不会感激涕零地想:“我做错了,爸爸妈妈是为我好,我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
因为:
有时,孩子暂时不会做这件事了,因为害怕惩罚。但当“恐惧”消失后,他们依然不长记性。
有时,过分严厉的态度,会让孩子下次再想犯错时,变得更小心翼翼,甚至学会撒谎,错过自我反思的机会。
有时,过分严厉的批评和惩罚,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无效。在惹爸妈生气方面,孩子天赋异禀。如果他不顾一切,可能不惜伤害自己来报复大人。
有时,自暴自弃的孩子不会试图和你斗智斗勇,也不会报复你,他只是“疲”了,大人爱咋咋滴吧。
孩子的自律不是天生的,只有靠后天的培养。但我们也很难通过“惩罚”来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惩罚可能带来的几种结果,反而会产生错误的干扰。
那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乖乖听话”?可以试试自然后果法,他们“自食恶果”后,自然就会学乖了。
什么是自然后果法?我先拿一位旅居德国的妈妈带娃日常举个例子。
这位妈妈说,冬天,她好几次去幼儿园接孩子时,都看到一些没戴帽子、手套,甚至没穿外套的孩子在外面疯。
德国老师不会求着孩子,也不会以权威威胁孩子穿衣服,而是说:
“我们都会给孩子穿外套,戴帽子和围巾,但如果孩子坚决拒绝,那也只能随他,冷不冷是他自己的感受,觉得冷了自然会想戴的。3岁以下的孩子实在拒绝戴,就不能出去玩,只能呆在室内。是戴帽子还是呆在室内,孩子自己决定。”
如果孩子因为穿得少了而冻生病了呢?
“那也是TA自己选择的自然后果,孩子要学会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次病了,下次就知道出去玩要穿暖和了。我们会在孩子做出选择时,明确告知每种选择的相应后果。”
不吃饭,就会挨饿;衣服穿的少了,就可能感冒;走路玩手机,就容易摔倒;欺骗朋友,朋友会远离TA……
这就是自然后果法。
其意义在于,孩子的行为本身产生了不愉快的体验,孩子从事情发展的结果中体验后果,总结因果关系,从而自发修正自己的不恰当行为。这个过程不需要大人过多的强调和干预,我们的作用更多在于帮助孩子认识行为将会带来的后果。
自然后果法,起源于18世纪法国的卢梭,发展、丰富于19世纪英国的斯宾塞。
这两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认为,自然后果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缺少了自然后果的体验,孩子的生活是空洞的,很多的说教也是没有根基的。
我们对孩子再多的说教都是外化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害怕、担心受到惩罚而服从我们的命令,他们的内心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命令”的真正意义,没有理清其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孩子将“行为-后果”的因果关系内化,自己真正理解和认同,说教也有了根基和意义。
比如,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不希望孩子吃东西被烫到。
有些孩子是通过被烫了一下,才学会不去碰烫的东西(当然需要保护孩子不要被烫伤)。有了被烫的体验,父母说东西烫,孩子会自觉不去碰。
但如果孩子从未被烫过,父母说东西烫不可以碰,这种说教就缺少根基。
可以说,孩子没有学会自律的最大原因就是,因果关系没有达到足够有效的配对,而这通常是父母长辈的干扰引起的。
如何培养孩子自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