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环境不是太好,虽然吃穿有保障,但小时候家里大人经常争吵,兄长也经常殴打我,导致我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结婚后,我和妻子也经常争吵,甚至打架,我感觉家庭是冷冰冰的,一点温暖也没有,虽然非常不喜欢这种感觉,但是我不知道坏脾气要如何控制住,老话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想,也许这一生就要在这种痛苦中度过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终于在2011年我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差点走人。当时我是准备放弃治疗,省点医疗费留给妻子和孩子,不能再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结果家里人对我非常好,父亲把养老钱拿出来给我治病,妻子和岳母天天在医院照顾我,好言相劝,同事也来鼓励我好好治疗,早日康复。
感受到大家给予我的温暖,回想以前自己各种恶劣的言行,我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决定改变自己的坏脾气,但是想法虽好,做到很难。当我出院回到家里,虽然刻意控制,但总是会被家人的一些言行引发烦躁和愤怒的情绪,继而重新上演争吵的现象。当时我由于肝脏问题,不能吃肉,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头发油腻的现象开始好转,慢慢开始变得干净起来,脾气也似乎比以前小了一些。以前我只知道“病从口入”,这时候我才发现情绪似乎也和食物是有关的,于是我买了一套黄帝内经,并借助网络学习了一点中医知识,当我看到五味与五脏的关系确实包括了喜、怒、忧等情绪时,特别是“怒易伤肝”这句话,非常适合我的症状。于是我就开始在日常用餐时注意食材的选择和味道的搭配,并给家里人讲这些道理,让家人观察我是否脾气会变好。后来在学习《楞严经》时,看到里面说五辛不宜吃,“此五种辛,熟吃发淫,生啖增恚”,我又减少五辛的食用,坚持一段时间后,家人告诉我,我的脾气是好了一些,但还是不算好。我于是在静坐时就认真地思考:食物是助缘,虽然减少了但我的坏脾气并未取走,就象黄河水,虽有清流注入,却不能将浑浊的河水变清,所以还是要往内心深处去寻找。于是我就在心中模拟愤怒时的状态,慢慢的发现这些情绪反应如果你不去理睬的话,它终将灭去,重点是在情绪出现的这个时间段里,你要努力控制自己冷静,不要被情绪支配自己的言行。于是我就不断地在静坐时进行这种模拟训练,一段时间后我就基本上能够不受情绪的影响了。当我再询问家人时,也告诉我确实又好了一些。之后,我又想起来书法和国画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我就又开始学习书法和国画,在学习过程中,我浮躁的心慢慢开始静下来,一笔一划慢慢学,慢慢练,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我的书法明显有了进步,原来的“急中风”终于变成了现在的“慢郎中”。
当我不再急躁,慢慢开始少发脾气之后,我发现在很多以前会发生争执的问题上,其实只是两人小时候生活环境不同而产生的一些分歧,根本不是什么大事,稍微让一下就过去了;少数情况下确实有一些事情是错误的,那么双方坐下来耐心交流和沟通,一起想办法弥补,这些坏事反而增进了家庭的凝聚力,让双方看到了对方的优点。
现在,我们夫妻俩已经学会了多为对方着想,比如说做饭问题,不再由妻子一人承担,我也尽力帮忙;而她有烦恼,我会用学到的传统文化帮她开解疏导。每天在家里,感觉是温暖的,那种冷冰冰的感觉消失了。
当回想以前家的感觉时,我深深感谢自己所患的这场疾病和每一个帮助我的人,让我接触到了传统文化,改变了家庭的命运,所以将这些写下来,希望能够对其他人有所帮助。
下面摘录《六祖坛经》里面的一段话,我觉得比较适合现代人的观念,供大家对照参考: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