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云颠泠风《道德经》分享国学与传统文化
《道德经》分享之第五十二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道德经》分享之第五十二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 泽宇国学读书会 | 来源:发表于2018-01-06 22:56 被阅读281次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始:本始;母:根源;殆:危险;没身:终身。

            天下万物都有本始,这个本始就是天下万物的根源。既然知道了根源,就能认识万物;认识了万物,又能把握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我们说这个“本始、本源”是什么呢?就是“道”。从一开始,老子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在开始分享第三十八前也说过,道是本体,德是道的起用。“道”,这个本体,看不见也摸不着,这个“世界观”摆在那里,要想真正地发挥作用,还得有“德”这个用体,也就是“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可以让道充分地发挥作用,让我们清楚地认识道、感受到道,甚至可以享用到到带来的无限妙用的结果。我们通过认识到道、感受到道,才能“守道”,守住根本;否则一味地行动,没有这个“根本”做指导,便会“舍本逐末”,不但不会成功,反而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曾经在网上非常就行,也算是“网红”了,我本人也很喜欢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和我们今天分享的道理非常接近:本初的东西一但丢了,怎么可能有好的结局呢?!就像现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有读经班,甚至都快演变成全民读经典了。但是,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该做的事情,每个群体有每个群体适合做的事情,现在很多读经班是一些城中村的村民们办的,就在村里的民房当中,有的还办成了“私塾”,全天读经。我讲这个,不是看不起村民,我小时候也生活在村里,生活的地方还不如现在的城中村。我要说的重点是这些办学者自己没有学习过传统文化和育儿知识,也没有请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老师,自己收拾一下房子,把招生搞起来,就开始上课了,上课的唯一技巧就是“小朋友跟我读”,甚至有记者去采访,有些人连自己教孩子们读的经典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有些甚至大小年龄“一锅烩”,十岁的孩子和四岁的孩子一起上课,完全违背了孔夫子“因才施教”的教育之道!像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现象还有很多,把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完全给搞乱了。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是老祖宗几千年来留下的智慧结晶,我们理应倍加珍惜,但同时也要冷静对待:学习的人,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如果只是为了赚钱发财,那就最好换个行业吧!还有我们养育孩子,也是这样的,我们要想清楚到底是为了什么要生养,如果是为了孩子,就请充分地爱孩子和给孩子自由,如果还有别的原因,那就更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因为孩子在用他的一生完善着我们的人生。此外,还有孝顺父母也是这个道理,到底为了什么要孝顺父母,想清楚了,选择一个愉快的方式让他们享受晚年。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塞:动词,堵塞,阻塞;兑:在古汉语里,“兑”原本是洞穴的意思,同时,这个“兑”在《易经》里也是一卦,这个卦有6爻,排列的顺序刚好是一个阴爻两个阳爻的重复,卦象是“泽”,泽即是水,这个兑卦恰好是上下两个“泽”,也就是两股水交汇在一起奔流,意境应该是团结互助共进的,所以说这一卦是喜悦的。综上所述,这个“兑”是指一切能让自己感到愉快的欲望。闭:关闭;门:名词,指做事情的方法、途径,在这里指满足自己欲望的那些办法;济:动词,成就;勤:动词,辛劳、劳苦;救:救助,救援。

            堵塞住那些让我们自己感到愉快的欲望的洞穴,关闭实现那些欲望的途径,终身都不会劳苦。打开那些欲望的洞穴,成就实现欲望的办法,终身都不会得救。

            我们人都有“七窍”,眼、耳、鼻、口等,这些感受外事外物的器官就是“兑”,我们眼睛每天不停地看,而且是都想看到好看的、让自己开心的东西,所以大多数人都喜欢看花,都不喜欢看到黄土和煤渣子。耳朵每天不停地听,要听好听的;嘴巴要吃好吃的;鼻子要闻好闻的……这些好看的、好吃的、好听的和好闻的,会使我们不停地向外追求,计划着怎样做才能有这些东西,现在该预备怎样,将来该怎样……永远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去追求,把自己搞得很累!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个“兑”呀一定要守住,管住,不然是不会给我们带来好的影响的!我们单就从吃上说吧,很多奇奇怪怪的病都是吃出来的,比如说非典啊、禽流感啊、三高啊……儒家的孔子也说过“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君子都是少说话多做事的。还有佛教提倡的素食和过午不食等生活方式,都是在用一定的方法来减少欲望。首先从感官上减少欲望,然后再上升到内心层次的控制欲望,直到完全没有欲望。前几天,我看到个新闻,重庆的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十年网购衣服花掉了四十多万,丈夫知道后气得想和她离婚。有人说“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我想这位女同志算是把这句话践行到位了。四十几万,在洛阳这样的三线城市都快要够买套小点儿户型的房子了!所以说,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控制欲望,若不控制欲望,便会沦落为欲望的奴隶。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有很多奴隶:房奴、车奴、茶奴、财奴、古董奴……而这些五花八门的奴隶后面的奴隶主就欲望。

            我们都知道徐志摩,大才子,后来成了教授,到处讲学,看似风光,其实是为了赚钱。因为他要赚钱来养他的“名媛”妻子陆小曼,这个教授为了节约开支,外出讲学居然搭乘货机。我们知道民国时期的飞机制造水平,对客机都不敢保证,更何况是货机呢!后来有一次飞机出事了,在白马山坠落了,这位大才子也英年早逝了,据说连尸骨都没有找到。欲望这个东西真的是能害死人的,所以老子说开其兑,济其事,是终身不救的。我们若无心于外物,便不会被外物所累。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曾经写过一首悟道的禅诗,将这个道理阐述的非常明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小:在这里指细小的,细微的;柔:柔软,柔弱;明:名词,智慧的意思;遗:遗留,这里指带来;殃:灾害,祸害。

            能够从细微处观察事物叫做智慧,能够守持柔弱叫做强大。用在外的光芒,复归到内外的智慧,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这就是所说的因循大道的道理。

            我们知道无论是坏人还是坏事都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都是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的。这个过程的起点,往往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小恶小坏,日积月累,就演变成大恶大坏了。欧阳修曾经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所以我们要“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那守柔又是什么呢?守柔,就是要保持柔软。怎样保持柔软呢?用现在的话说就低调做人。我们看到生活中有些人特别争强好胜,表现得这个也会干、那个也会干,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可谓是光芒万丈,只要他一出现,其他人全部黯然失色。这样就不是守柔,守柔要会装糊涂。虽然在外有些光芒,但时刻都能守住内在的真正智慧,不会迷失方向,不会为外物所累。这样的人,知“道”,守“道”,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本章分享结束了,个人拙见而已!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交流,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千羽惊鸿:不太赞同。经典应该站着读,而不是跪着听,它应该是能指导生活的,一味的教人寡欲就脱离生活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我的理解是:压制欲望,不学习成功的方法,只能一辈子做个四体不勤的“巨婴”。后一句,正视自己的欲望,学习成功的技能,一辈子都不必借助他人的帮助。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
        泽宇国学读书会:@千羽惊鸿 笔者个人认为:学习经典,不是站着读还是跪着听的问题,而是为什么要学的问题。懂得控制欲望才不会过度膨胀,并不是一味地清心寡欲,一味地寡欲当然会走向四体不勤的极端,物极必反,老子的辩证思想是反对极端的!欲望这个东西就像金钱,应该是它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我们为它服务。能让它为我们服务,那就是“格物”的境界,降龙伏虎的境界,了不起!让我能为它服务,就是我们沦落为各种“奴”,肯定终生不救的!笔者在文章中已经表达过了这样的观点。总之,笔者认为懂得控制欲望是一种智慧,与一味地寡欲是天壤之别的境界。
        泽宇国学读书会:@千羽惊鸿 笔者不修道,也不了解如何修道,仅从无信仰的实用角度理解的。笔者的个人爱好和拙见,见笑了!
        千羽惊鸿:@千羽惊鸿 “有身”和“无身”,道家认为身体是渡劫的宝筏,佛家认为身体是臭皮囊,所以道家是寡欲,佛家是绝欲,是有差别的。
      • 泽宇国学读书会:这一章,有修道的和研究道教文化的同学,是按照修道的方式解读的。我本人不修道,所以我只按照纯学术的角度来理解的😊
        常跃锋:@泽宇国学读书会 很好的诠释。☯

      本文标题:《道德经》分享之第五十二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us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