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离自己很近的作家,我们这儿的人都习惯于把他当成街临街房,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到处都是我们这儿的气息,虽然这样会有攀高枝的嫌疑。
毕竟是有一个县的距离,这就像我们和他之间的不可企及,文字是孤傲的,不管是谁写出来,都是这样的拒人千里。
如果说我喜欢余华的冷漠的话,那么对刘震云只能说与生俱来,从骨子里是一路人,都是喝了黄河水长大的。
无论是想法,还是思路,每一件事都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手机》这样的作品,他都能写成我们这儿的故事,更不要说那些动不动,就是延津这样的耳熟能详了。
我最喜欢的还是他早期的作品,文字干净的让人触目惊心,从《官场系列》到《一地鸡毛》,好像就没有故作高深和故弄玄虚。
昨天的《故乡相处流传》不是这样的,好像很深刻的一些文字,每一句话里都让人感觉,有一些其他意思,高深莫测总让我们敬而远之。
不过我还是很努力的想要把他看完,这也许就是心灵成熟的过程,脱胎换骨总有一番刻骨铭心,需要历尽千辛万苦。
记得前段时间看傅雷,里面有这样一个思想,说是任何作家都应该有自己的精神故乡,这个地方往往和他的成长是根深蒂固的。
还是说千丝万缕吧,不完全相同,却又能够隐隐约约,就像莫言的高密,余华的南门外,他们似乎怎么也走不出去。
所以读的多了,就会知道他们的心灵转来转去,转出了那么多的精彩纷呈悲欢离合,却始终没有从那里走出去,一切都还是不离不弃。
不过这样也好,尤其是刘震云,我们一县之隔,就可以毫无距离,他说的塔铺,也就是他的老家,在我们这里很实在,一个小时不到的车程。
他提的那些人,虽然明知是杜撰,但是总比天南海北的更为亲切,也许很远的读者会怀疑,可是我们总是似曾相识。
因为语言是我们这儿的,为人处世也非常相似,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这就比看贾平凹更为轻而易举,有了熟悉的背景,一切都能够驾轻就熟。
至于那些土的掉渣的人,在延津,还是在封丘,又有什么关系,一样的耀武扬威,一样的你争我抢,牵牵绊绊都是黄河儿女。
最喜欢的还是他的语言,就好像我们都经过了浓缩,被提炼出来一片美好,连我们自己都要大惊失色了,原来一切竟然可以这样与众不同。
我说的是这里的语言,挂在我们嘴边的东西,在这里摇曳生姿,幻化出文学所需要的美和张力,制造了无与伦比的想象空间。
我们这里的一切,在这个老乡笔下,都不知不觉的翘首昂头,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就像你那些可爱的邻居。
所以这是对我们自身的挖掘,在教室里我告诉自己的学生,这是属于我们的故事,如果大家都能把自己放进去,来来回回走一走,就像在《诗经》中遇到了几千年前一样,都是我们的家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