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共十三篇,仅六千余字。其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诞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我也看了一些《孙子兵法》解读的书籍。但好友推荐的这本《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却让我耳目一新,这的确是一本能轻松读懂《孙子兵法》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书。
合上书,对《孙子兵法》有了更深理解;对“五事七计,十二诡道”有了更深理解;对“以正合,以奇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也有了更深理解。通过这本书,我觉得读书学习要有三法。
一曰借鉴比较法。华杉在写这本书时,借鉴了历代注解孙子兵法十一人的思想,是在《十一家注孙子》基础上继承并发展。特别是进行对比分后,区分不同,依据认知,寻求最符合客观实际的解释。比如在“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注释中,分别对比杜牧、贾林、梅尧臣、曾国藩等的注解,得出“做领导,不要只关注事,更要关注人”的为人为将之道。还比如:“军有所不击。”这句话看起来简单,一听就懂。但通过比较分析曹操、杜牧、贾林的注解,可更加深刻理解“不战,是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曰联系实际法。对于“佚而劳之”的解读,华杉用毛主席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来解读就是一个典型的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书中还有多处这样的解读,如,用林彪的“四快一慢”战术来解读“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还如,“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华杉联系实际强调:“作为领导者,不是风风火火,忙忙碌碌,咋咋呼呼,而是镇静平和,不紧不慢,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有条有理,举止适度,一切尽在掌握。”短短几句,说出了领导者应当具有相当的定力。
三曰引申思考法。既类似联系实际法,又有区别。类似是指也结合了实际,区别是从解读的角度引发思考,来指导实际。华杉在解读“上下同欲者胜”提出“不站在老板立场的员工没前途,没有员工思维的老板做不大。”这也让我想起《大学的声音》系列丛书中,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院士所说:“校长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就有希望;教师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能办好。”中山大学黄达人校长所言:“教授不是雇员,教授就是大学。”又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是广为流传的名句,从字面上就能很好理解其含义。但现实中,我们往往更关注知彼,而忽视了知己。华杉还认为,在当今的经营活动中,知己知彼,彼不仅是竞争对手,更多的是指是客户和消费者。这些都是典型“引申思考”学习的方法。
关于读书学习,华杉在解读“饵兵勿食”时发问:“为什么很多人读书都白读了?”他也给出自己的答案:“因为有了胜心。胜心是读书学习的大病,跟同学讨论,要压倒同学;上老师的课,想挑战老师;读古人的书,还想胜过古人。一有胜心,读书就不是怀着学习的虔诚,而是抱着纠错的快感,不是‘学习型读书’,是‘纠错型读书’。”
把自己代入书中,再把书代入自己工作生活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才算书没白读。
用华杉老师的话作为结尾并与大家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