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琪得到了一袋MM豆,欢天喜地、迫不及待地撕着包装,没想到哗啦一下撕开一个大口子,满袋的MM豆撒了一地。
刚还在嘻嘻笑着的琪琪大叫一声,哇地哭了起来,忙着去拣到处乱滚的豆子。琪琪妈怕她吃了脏豆子,赶紧拉扯阻止。琪琪哭得更厉害了,一边挣扎一边叫嚷。
琪琪爸受不了了,大声呵斥:“哭什么哭?!有话好好说出来!一点屁事就哭,不许再哭!!”
爸爸粗重的声音震响在客厅,琪琪吓住了,哭声变成了一连串的倒抽冷气,气都顺不过来了。琪琪妈怕憋着了孩子,正要安慰。琪琪爸又吼道:“别过去!别抱!不许哄!!”
听到这句话,琪琪努力节制的哭声一下子又爆发出来,这一次没有再专注于心疼豆子,而是扑向妈妈,死抓着不放:“妈妈!妈妈!我要妈妈呀!!”
琪琪爸气咻咻地摔门进了卧室。琪琪则在妈妈怀里,整整哭嚎了半个小时,怎么哄也哄不好。而琪琪妈,气得真想和这个男人离婚。
▶◀
像这样的小事,恐怕在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里都会发生。有些教育专家大都会以此为例,告诉父母应该如何去处理和应对孩子的哭。
他们首先会告诉你“哭是孩子的权力”,其次,你不应该一味要求孩子“不要哭”,而是要懂得用适当的方法去接纳和安抚孩子情绪。
这些专家的建议,都很有道理。但是晴朗觉得,在孩子哭泣和父母应对安抚之间,还缺少了重要的一环——
那就是在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对自己心理状态和彼此关系的观照和维护。
以上面那个事件为例,我想,在这场冲突之下隐藏的最大问题,不是家长没有处理好孩子的哭,而是琪琪爸自己的心理危机,以及以此透出的家庭关系失衡。
首先,他以吼叫的方式命令哭泣的孩子,急于树立权威感,是一种控制欲的体现。
其次,他对太太的粗暴阻止,也暴露了对太太的不满,夫妻二人肯定有深层次矛盾。
最后,从吼叫、呵斥阻止、到关门生气,反映了他情绪失调的问题。
在与琪琪家庭的进一步了解后,我得知了他们夫妻俩背后的故事。
琪琪爸成长在一个军人家庭,作为长子,在他所受到的教育中,哭是无能、羞耻的一种表现。他在孩子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外地工作,缺少了和孩子最初的陪伴。等调回来后,他发现孩子的成长一点也不如自己的预期。
他觉得琪琪作为一个男孩子,太胆小害羞、爱哭、过于依恋母亲,没有男子气概。而这一切都是由于妻子和岳母对孩子过于保护和纵容,阻碍了孩子性格的发展导致的。
而当他想干预孩子的教育时,一方面发现孩子和自己不够亲近,另一方面妻子和岳母太强势,让他这个做爸爸的失去了位置。
于是他在这个家庭中感受到种种失衡,人也变得容易激怒,控制不住情绪。凡事爱迁怒于妻子,让妻子对他也越发讨厌。夫妻感情越来越淡。
![](https://img.haomeiwen.com/i5968169/c24ba88cffe54d6c.jpg)
我问琪琪爸:“孩子哭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他回答:“愤怒。”
我又问:“你是对孩子生气,还是对孩子妈妈生气?”
他想了想,回答:“对妈妈生气。”
其实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琪琪爸也知道,小小的孩子不会是故意要哭故意要“惹人烦”。谁都希望开开心心的,谁都不愿让自己不开心。可孩子有哭这样的不良情绪机制,肯定有始作俑者,那当然是孩子的另一方责任人——妈妈的罪过了。
所以,一听到孩子哭他的反应链条就是——“孩子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哭,足以见他人格之缺陷,而这一切都是妈妈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夫妻。在外头当孩子哭或者发脾气、有所谓“不听话表现”的时候,有一方不是先了解一下孩子行为动因,而是先对和孩子关系最近的那一方横加指责。
皆是因为,平日里矛盾益深,尤其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无法取得一致。孩子的哭声只是一个催化剂,让你想起孩子的另一方责任人的种种可恶之处,让平时压抑的一层又一层不满和愤怒全都倾泻出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孩子哭声下想转移自己心理压力,而迁怒于另一半。
有教育专家指出,父母不喜欢看到孩子哭,不仅是哭泣让他们觉得麻烦,而且也会让他们怀疑自己的价值。
一位妈妈说:“一旦自己孩子哭,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哭,我就觉得周围人的眼睛都齐刷刷看着我,似乎都在指责我是个不称职的妈妈,所以心理压力巨大。”
妈妈的这股恼羞发泄在孩子身上,呵斥打骂希望他们能停止哭声。而如果孩子爸爸在侧,便恨不能将这种压力转移出去。“都是你,不来帮我管管!”
我们这栋楼有一户人家,夫妻孩子三口人,小孩1岁不到,正是爱哭的年龄。在我印象中那家特别热闹。通常是一到夜里,孩子哇哇哭起来,然后不到5分钟,夫妻俩必然要拌起嘴,吵闹起来。
“我说了要你不要让他白天睡太久,你看搞得晚上哭啊闹啊这么精神!”
“白天不让他睡?你说得轻松,你来带孩子试试看!”
“一个孩子都带不好,你看别人家孩子都是科学育儿,都不哭!”
“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别以为看了几本书就来指导我!”
我老公说,他经常看见这家人的男主人,下了班不回家,在停车库里坐着,宁愿刷手机也不上楼。想必这充满哭声、吵闹的家庭氛围,让人不敢回家、不愿回家。
1岁不到孩子爱哭是必然的,因为他还在熟悉这个陌生的世界,他不适应的时候,或者有需求说不出来的时候,只能以哭声表达。而这个时候,做父母的不是去读懂他的哭声,而是在哭声中,指责对方的错误,宣称自己的正确。在自己的执念中,连对方的意见都接纳不了,更别说去接纳孩子的哭声和情绪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968169/8f87bd74d385aff7.jpg)
说回到琪琪一家。
面对琪琪爸爸的问题,我试着让他明白,作为一个成年人,他可能已经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情绪。但正是如此,才会丢失对自己情绪来源的正确认识。
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为孩子哭闹而烦心的父母,在自己的童年一定没有被父母好好接纳。他在潜意识中担心自己失控,所以不允许孩子发泄。但是就是在这种回避中,他的情绪还是走向了失控。
当一个人,用观念代替了感受,便失去了对妻子、对他人的宽谅和体察,同时也会用僵化的是非黑白,来衡量周遭的一切。于是在他人眼中,变得不通情理、专横霸道。
首先,他必须与妻子达成和解,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收起对对方的批判指责之心,而以合作的态度,商量出一套双方都认同的育儿界限。
其次,他要正视内心,放松绷紧的情绪,接纳孩子在成长中所经历的一切。他要认识到,哭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命令孩子不哭不会让孩子更有男子气概。一个情绪稳定的父亲言传身教,才是对男孩成长最大的帮助。
而琪琪妈妈,也要认识到丈夫对自己教育方法的批判中,有多少是值得接受和认同的地方,要让丈夫真正感觉他的意见被采纳。同时,也要适当远离孩子。
每一对夫妻,都是在孩子的哭声中学会做父母。
不先解决掉夫妻之间的问题,不在夫妻间取得一致,真的没有办法共同去对待孩子的哭声——因为每一次哭声,恰好都是孩子成长途中最需要父母施以帮助和扶持的时候。
所以,当孩子的哭声再一次响起时,先观照一下自己的内心——
你在生气吗?你在沮丧吗?
你为什么在生气?为什么在沮丧?
你此时心中的那些负能量,到底来自何方?
我们只有温柔地善待自己、温柔地善待自己的伴侣,才能温柔地善待我们共同创造出的孩子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