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一个太平淡太平淡的故事,我尝试着把这个故事简略地写出来,可复述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故事其实不是三两句就能说清楚的。
不想用手机敲字,于是作罢。
拖着先生去看了,先生表示,太难看,那女主李玩太任性太矫情,离异家庭的孩子不都这样吗?他爸爸对她也挺好的啊还想怎样?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不都这样长大的吗?
他说的都对。如果从大人的视角来看的话,这其中的事简直都不叫事。
狗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大家不是重新买了一只就当是从前那条狗了吗?非要戳穿这善意的谎言有什么意思?不懂事!
一个航天展有什么好看的,不是答应了要带你去看的吗,这不是临时有饭局才耽误了嘛,配领导吃饭才是最重要的事,让你配合着敬个酒又怎么了?孰轻孰重分不出来吗?不懂事!
不懂事!
这是电影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三个字。从大人的视角上看,这就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终于在大人的引导下成功变成一个懂事的好孩子的过程。
爸爸为自己动手打她而道歉,爸爸说,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电影的结尾处,爸爸满脸得意而欣慰的笑,说着,你终于长大了。
是的,这就是整个故事所要讲述的全部内容——成长。
只不过,电影并不是从大人的视角来表达的,它是从孩子的视角上,将这个寻常的成长故事重新诠释。而在这个角度上,全片都弥漫着一种孤独感,浓重的孤独。
这种感觉在电影将近结束的时候用一种更直观的画面做出了表达:滑冰场上,教练正在教李玩的弟弟学溜冰,小朋友滑倒在冰面上站不起来,百般努力,他哭了出来,伸着手想让教练带一下,教练躲开那双小手,说,站起来,自己站起来。
李玩在场外看着,淡淡地微笑,那拼尽全力的挣扎,想要抓住点什么东西,却到底只能靠自己,一个人努力,一个人练习。
成长,原来那么孤独。
这么说很多人是不会承认的,先生也不承认。先生说,大家都对她很好啊。
这部电影中父母和子女的相处简直就是现实世界的原景重现。孩子的父母的相处模式实在不能更具现实意义了。大人说的话,几乎和记忆中的教导完全重合。大人们有什么错呢?
只是,当作为看客的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没有问题,就是这样的啊,那么,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李玩的话没人听见,她的想法没人了解,她觉得孤独,她一个人躲在喷头下大哭……难道这不是问题吗?这种有问题的状态被众人视为正常,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狗被丢了的时候,她其实并不是要真的执着于那条狗,只需要爷爷的一句道歉,可众人却情愿再买一条狗,拙劣地营造一场皇帝新装的谎言,假装一切如他所愿。
所以,当奶奶的头被弟弟拿杆子打出了血,爸爸抱着弟弟哄着说,不哭了没事了。而李玩却在一旁认真地说,应该让弟弟向奶奶道歉。
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当成一个人有意识的人,而不是一条宠物,哄哄就能重新摇头摆尾的宠物,这是解决亲子关系的最有效的途径,甚至,也是唯一的途径。
电影的名字叫《狗十三》,故事也是从一个十三岁的少女和一条狗开始展开,尽管片尾的字幕上强调了反对虐狗的意思,但这个故事其实真的和狗没太大关系,如果把狗换成猫,甚至换成一只兔子,对整个故事的走向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狗的在场,只是作为一种情绪的寄托而存在的。
从最开始的置之不理,到后来给狗取名爱因斯坦,再到后来重新接受那条更凶的狗。一路走来,映射的是最初对父亲的不肯接受,再到后来英语考第一名,终于博父亲一笑,再到后面参加弟弟的生日宴会,在爸爸的饭局上敬酒……直到淡定地吃下狗肉。她终于长成了长辈们所期望的样子。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这条狗,那隐忍的情绪该如何安放?
还记得自己的少年时期吗?那时的世界那么小,一点点小事,当然,这是成年人眼中的小事,都能在少年时期的世界里掀起惊涛骇浪,情绪被无限放大,说的每一句话都近乎呐喊。只为了让人听见,只为了让人看见。这种情绪的感觉在电影中得到了完全地展现,配合着恰到好处的配乐,整个影院都沉浸在电影的情绪中。
就是要让多的人感受到,一个十三岁的年轻人,她有自己的世界,她有自己的想法,她有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她想得到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就像她对待那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一样,更重要的是,她一点也不傻。
其实到最后,每个人都会长成李玩淡定吃下狗肉时的样子。跟父母的关系会缓和,跟周围朋友的关系会重新走上正轨,脸上也会带着礼貌的微笑,看见父母欣慰的眼神,也会感到一种终于被接纳的幸福。
只是,那个曾经脆弱而敏感的在自己,去了哪里?它被藏起来了,就藏在那平静而淡定的笑容背后。只有在重新遇见真正的爱因斯坦的时候,才会被激发出来,而这时,也只能躲在一个无人的街角,捂着嘴大哭一场。哭完了,收拾心情,还得回家不是。
就是这样,一个敏感的孩子,长大了,带着孤独的伤。
只希望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不要这样孤独。就像《悟空传》中唐僧对老树怪说的那样:不要死,也不要孤独地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