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一·第7则
《晋语》从晋献公时期开始记录,这是晋国大肆扩张的时期。晋献公时期,晋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此前已经读到,兼并了翟柤国。
晋献公十六年,晋献公组建二军。
最初周天子封晋武公为晋侯,可以组建一军。周代制度,大国可以组建三军,小一点的国家可以组建二军,再小一点的国家一军。
晋献公率领二军中的上军,太子申生率领下军,讨伐周文王之子霍叔武的霍国。大军尚未出发,士蔿对诸位大夫说:“太子是国君的副手,等待继位,哪里有担任任何官职?如今国君分封土地将太子列为卿士,是打算外放太子。我要去劝谏国君。”
士蔿对晋献公说太子是国君的副职,而您却让他去统领下军,恐怕不合适吧?
晋献公言辞凿凿说下军是上军的副职,我带上军,申生带下军,也没什么不合适。
士蒍把太子和国君的关系定义为正职与副职。晋献公也将上军和下军的关系定义为此。
士蒍回答说下军不能是上军的副职。晋献公问为什么?士蒍回答说副职相当于身体的四肢,上下左右帮助心和眼,这样用起来就不会累,对身体有好处。左右两只手这只举起来那只放下,左右脚交替走,周旋变动,用来服务于心和目,人所以才能做事,节制百物。
士蒍说如果下肢去引持上肢,或者上肢去引持下肢,就不能正常地轮流变换,破坏了与心和目的协调,那人就反而要被百物牵制,什么事能做得成?
滥用比喻容易跑偏,要就事论事。手足交替使用跟太子率领下军并没有关系,如果太子是手足,献公是心目,那么手足交替使用意味着什么?太子轮流做?抑或是太子和献公是左右手、左右脚的关系?废话诗人杨黎说:请大家在说话时不要使用比喻。建议一出,我们之间的神仙交流基本上在半个小时左右就停止了。离开比喻,我们的高谈阔论顿时变得结结巴巴;离开比喻,我们各人自以为是的所谓真理,一下子就变得没有了道理。
把实际事务比作心目手足,不如士蒍接着讲的:古代建军,分左右两军,缺了可以及时补上,这样敌人就不知道哪里有缺,就很少失败。如果下军成为上军的副职,一旦出现缺口就不能变动补充,失败了也不能补救。军队的调动通过鼓和旌旗,旗鼓的变化超过了规定的数目就会出现队形的空隙,敌人见到空隙就会乘虚而入。敌军突入后,引发军队恐惧,想挽回失败已来不及了,谁还能退敌?敌军得志,是国家的忧患。
士蒍判断下军成为上军的副手,可以欺凌小国,却无法征伐大国。让晋献公慎重。
这里有些疑问就是上军和下军在战场上担负什么角色,按照士蒍的说法,上军和下军是担任不同的作战任务,相互配合补缺。但是晋献公任命太子率领下军,一开始并没有让下军担任上军副职的想法,而是为了反驳士蒍产生的说法,结果他把自己绕了进去。如果说太子领兵与献公会在搭配上存在问题,那么就应该直接就这个问题展开。
晋献公回应士蒍:我有儿子,并且已经为他编制了下军,用不着你担心。
士蒍说太子是国家的栋梁。这是又一个比喻。栋梁已成,却让他带兵,是危险的。晋献公说太子所担任的只是下军,即使有点危险,但危害并不大。
士蒍见没能说服晋献公,就退出了。退出后跟别人说太子不能继承王位了。国君改变了他的职位却不考虑他的困难,减轻了他的责任却不担心他的安危。
他判断此次出征,即使赢了,太子还是会因为得民心而被害,如果输了,太子更会因此而获罪。输赢与否都是错,与其辛苦却得不到献公的赏识,不如逃跑算了。这样献公满意,申生不用死,而且会赢得美名,做做奔吴的吴太伯也挺好的。
太子后来听说士蒍的建议,感慨他的忠心谋国。从早前几则,太子的价值观我们已经知道了——他说做儿子的,担心不从父命,不担心没有美名;做臣子的,担心不够勤快,不担心没有俸禄。如今我不才能跟随父亲征战,还能要求什么?哪能比得上吴太伯?
于是申生跟随献公出征,灭霍国回来后,针对太子的谗言越来越多了。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