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和听评课的区别:从对课进行“评定”转变为借助这一节课讨论教学改进的新的可能性,以及将评课中存在的评和被评的不平等关系转变为议课时参与者的平等对话关系等等。
1 观课议课采取聚焦的方式进行研究。观课议课不太主张采用一个大而全的框架和指标体系进行观察和研究,它主张在40分钟的教研活动内聚焦一两个值得研究的、有价值的课堂教学问题,充分展开对话,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实现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深刻剖析。
观课议课不主张只聚焦某一个要素,而是主张将各个要素综合起来进行“切片研究”。教学技能和方法一旦脱离其所处的情境与关系,我们便很难评判其好坏。观课议课主张进行“切片研究”,即基于师生互动的情境、互动的关系选取有意义的教育故事、教育情境,在故事和情境中研究师生互相影响的关系,获得对师生互相影响关系的认识,改善师生之间的影响关系,让教育的情境更温暖,教育的影响更有效。
2 观课议课强调问题的重要性。问题是研究的核心,因为研究要针对问题,要认识和理解问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我们说的观课议课所研究的课堂现象和故事有意义,是因为其中蕴含了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观课议课的价值不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成熟方案,而是提出有价值的,能引发大家研究兴趣和热情的问题,包括关于学生的问题,关于学习的问题,关于教材研究和教学内容的问题,关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问题……
3 观课议课研究具有实证性和思辨性。观课议课的实证性首先体现在观课议课,强调参与教师深入课堂收集课堂上的真实资料,了解课堂上真实的现象、事件。“对极其重要的事情的评价,永远需要人的判断。数字不会评价你所看到的,数字只是分数,你必须依据这些数字做出判断,判断教学质量,没有你素质本身是不会做出判断的。”我们可以参照数据,但不能用一个数据模型来评判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能被标准化生产,也不能被标准化推广。观课议课的实证性还体现在参与教师将在观课议课研究中所获得的实践策略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以及参与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持续的深入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就是观课议课的行动研究。
观课议课的思辨性首先体现在参与教师对师生行为的依据与原因、效果与影响等方面的关系的现和审视上。研究是发现真实的关系,是对教育学的真实关系的思辩。观课议课的思辨性,还体现在参与教师发挥教育想象力上。参与教师通过想象和思辨找出教育的其他可能性及其实现条件,拓宽了未来教学的选择空间,奠定了教学创新的基础。
4 观课议课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基础的方法是调查,也就是观察。首先,观课议课的观察一方面是指观课教师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工具,有效的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另一方面是指观课教师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对课堂教学进行体验、感悟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观课中的观察还包括对课堂以外的课活动现象观察,以及对参与的学生、授课教师的访谈。通过观察,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课堂上的现象问题,分析原因,而且可以观察到授课教师成功的经验,并在实践中加以推广运用。
第二,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的对象既可以是切片式的课堂现象与事件,也可以是完整的一节课。
第三,行动研究。行动研究从教育实践的问题出发,在课堂上开展研究,其主要缓解包括:首先提出经过研究和论证的变革方案,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变革方案,再次观察和研究变革方案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最后反思此次课堂实践,并提供经过时间检验的解决问题的可靠方案。
5 观课议课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教师发展和获得新的教学策略。观课议课主要以课堂为平台促进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的重建,教师思维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对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的改进。教师发展的外在表现为教师的生活状态和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好的观课议课可以为参与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可操作的学实践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