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整本名著阅读中的作用
整本名著阅读是一件长期的、枯燥的阅读历程,考验着学生的阅读耐力。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介入,则收获甚微。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整本名著阅读中有效指导并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课外功夫,课内体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对优秀作家作品如数家珍,分析文学作品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就会视教师为榜样,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如在上《香菱学诗》一文时,我适时补充香菱的身世,顺势介绍课文中出现的几个主要人物,如宝玉、黛玉、宝钗、晴雯等主要人物的命运,告诉学生《红楼梦》写的就是你们这个年龄段的故事,是一场绚烂的青春盛宴,并推荐白先勇、蒋勋等名家对《红楼梦》的解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纷纷开始阅读《红楼梦》。
制定计划、互相监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开学初,教师可以根据本学期的语文教材,推荐三到四本必读名著,如我依据八年级下册课文《藤野先生》、《春酒》、《俗世奇人》,推荐鲁迅的《朝花夕拾》、琦君的《水是故乡甜》、冯骥才《俗世奇人》三本课外阅读。然后组织、指导学生制定好阅读计划,教师以身作则,自己也制定一份。计划中包括平均每日阅读量、时间安排、阅读方法等内容。在每周一次的阅读课上,展示各自的阅读情况,交流阅读心得,师生互相监督、鼓励,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注重方法,促进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的课文之间存在某些相似性或可比性,如《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冰心的《谈生命》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等,将这些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加深理解,同时可以推荐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
因此教师更需要充实自己的阅读内涵,丰富自己的阅读策略,不仅要烂熟那“一篇文”,更需在读好那“一本书”,在实践上及时归纳、总结、反思、调整并加强对“外”交流,取长补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