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为什么我要写痛点呢?
也是离不开培训行业的一些现象。
很多人都认为培训师应该是要教会学员的,这其实都是大多数人一厢情愿的想法。
培训既然可以是一门生意,就一定会有生意的规律。
所谓生意,就要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客户说了算。
蒜泥狠1
尤其是在过去十多二十年。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过去我们是推崇工匠精神为主,还是推崇用户体验为主?
多数是用户体验。
什么是工匠精神?
我们常常会举出日本很多匠人的例子,其实很多日本匠人的生活都不算太富裕,不过至少饿不死。这些匠人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都是有环境和历史原因。
比如日本的人口密度大,而且日本文化相对封闭,对外来文化比较排斥。当然日本也有追红利的年代,如果要算重提匠人精神的时代,不过是最近这二十年的事,而几十年,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失去的二十年”。
风水轮流转,过去的二十年里,也是我们抢红利的年代。
大家都在享受流量带来的红利,到处都在找热点,价值低谷。从最早制造业的人力成本红利,到后来互联网的流量红利,绝大部分人都在追求红利,也就是我们说的风口,而真正做事的人,真正照顾到个体感受的人,几乎没有。
所谓的产品经理的说法,解决痛点,到了最后,也就是为了实现割韭菜,而不是真正想能解决问题。
新鲜的韭菜,一茬又一茬2
以上是大环境,回到培训行业,我们提到的红利在哪里呢?
就在企业培训业务里,真正的利润,都在企业培训市场里。
很多江湖派的培训市场份额,在企业培训的市场面前,都显得很渺小。
我们来统计一下,一般做企业培训的,客户主要集中在4大行业,烟草、电力、通信、金融,
这四大行业基本就已经涵盖了超过一半的培训业务。我们知道,这些行业基本都是国字号的,甚至是垄断行业。如果再加上其他国字号企业的培训业务,整个企业培训里面,国字号的培训业务占到70-80%。
在这里就会看到,甲方爸爸基本集中在这里,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落地吗?
不是,如果在国企里谈落地,那就太天真的了。
这些企业里讲的是站队,讲人情世故。
至于所谓的绩效、实干,不过是为了写的好看而已。
培训游戏3
培训,不过也是为了好看。
直白一点,福利而已。
对于这些金主爸爸来说,他们的真正需求,就是:好看、好玩、新鲜。
记得我去某个通信企业里面讲课的时候,总是最累的。
因为当我想带大家一起讨论,他们就很客气的直接对我说:“周老师,我们很忙的,讨论什么的就免了。您直接说,我们听就行了。”他说完,就低头看笔记本,回他的邮件去了。
当时我年轻气盛,就不信邪了,这课堂上竟然有学员跟老师叫板。我就较真了,硬要拉他们起来做讨论。
既然我坚持,学员们都“乐意”配合我的培训。
作为老师,我心里爽啊,培训可以落地了啊。
结果课后一看——差评。
内心咯噔一下,完了完了,收不到钱了。
赶紧跟负责人赔不是,解释一下。
好在那次是第一次,金主爸爸再给我一个机会。
下不为例。
后来我就学乖了,上课就上课,讲课就讲课,学员爱干嘛就干嘛,如果外地学员比较多,还可以协议提前下课。只要不拖堂,不影响学员下班,学员怎么爽怎么来。只有这样,才能的好评,老师才能收到钱,犯不着为了真理跟前过不去。
这就是所谓的大环境的培训,以哄学员为目的,只要学员开心,高兴就行,至于他们学到什么,再负责任的老师也管不着。
对于国企的培训来说,老师是真累。学员几乎不参加练习、讨论,老师要从早上讲到下午。
结果,对于甲方爸爸来说,他们对于课程的要求,越来越往一个方向走,只要新奇、好玩、有趣(好像某巧克力广告),老师嗓门大、段子多,就什么都好说。
当然我们也发现了,“学会”这个选项是被忽略了的。
撒狗粮,也是福利4
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整个培训市场都在走这种风气,追求新颖、活泼的课程。
有的老师就为了迎合这个主流的市场,就不断的开发新的课程,甚至美其名曰“版权”。不过是把外国的一些经典理论换个概念重新包装上市而已。
这里面最经典的就是罗振宇的课,罗振宇是很多培训师的梦想。这个现象并不是在他开通罗辑思维的栏目后才出现的。在他开通这个自媒体以前,他就已经在培训行业内有了不小的名气。不过后来上了视频平台,换了赛道,以前是培训界的,现在是娱乐圈的,身价就不一般了。
但是这些培训师在面对学员的态度上是一样的,还是变着法儿哄学员开心。
至于学不学得会?
很多机构可以甩锅:“那要看个人悟性。跟老师无关。”
关我锅事真的跟老师无关吗?
如果真的要让学员学得会,美国人在这方面还真的做的不错。毕竟西方人假设,人都是很蠢的,所以很多课程都直接设计成傻瓜式。只要一讲就明白,多做就会。
在外资企业里工作过的朋友应该就有同感,外国人做事很死板。不是因为他们天生那么死板,而是他们天生很笨,只能走最死板的路,虽然慢了一点,但是出错几率就会大大降低。这是他们的逻辑。
我们则相反,为了追求风口,什么都要快,表面看营业额很大,实际上利润率很低,毕竟产品报废率太高了。
越是互联网+的企业,这种情况越明显。
以前流量很便宜,就靠赚流量的差价就够了。
现在流量贵到飞起,就赚不到钱了。
5
在国内的培训业内,真正能做到用经典的培训方法的机构,实在不多。
大部分都在哄客户,造新词,重包装。
甚至有些老外看到中国市场人傻钱多,就直接出一本书,再推出同名版权课程,在国内开始上市销售。
至于好不好,有没有效果。
管他呢,割完韭菜再说。
ps:当然,视学习效果的机构还是有的,他们是哪些?还有哪些课程是重视实训效果呢?我们下次再另外跟大家说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