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简书电影院电影漫谈
《地久天长》: 人与时代的握手言和

《地久天长》: 人与时代的握手言和

作者: 深蓝色海边的回忆 | 来源:发表于2019-09-23 15:18 被阅读0次

本期电影 :《地久天长》

导演: 王小帅

主演: 王景春 咏梅


01

《地久天长》是王小帅导演的影片,由王景春、咏梅主演。影片于2019年2月14日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斩获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和最佳女演员银熊奖。这是华语电影第一次在柏林电影节上包揽最佳男女主演两座银熊。

王景春 咏梅

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青返城、计划生育、下岗狂潮时期的两户情如手足的家庭,因一件意外事故而生隔阂,最后导致其中一家远赴南方,三十年后再次相聚的故事。

我国电影历来就不缺乏描述时代背景下小人物人生的影片,较著名的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等,但讲述计划生育这种近一二十年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生存的电影却寥寥无几。可以说,《地久天长》填补了华语电影在这里的空缺。导演王小帅与贾樟柯、张元、管虎、娄烨等人同为我国第六代导演,他表现不同时代特征的个人风格是细节化的事物。例如,人物的造型服饰、屋子的装扮方式,以及街头巷尾的喷漆标语等等。这些在《地久天长》里都有体现出来。

影片属于文艺片,时长三小时左右,受众较小,票房不高。可以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看的观众都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对影片的评价也必然更加客观严格。影片豆瓣评分为7.9,IMDb评分为7.6,都不算太高,除了观众较为严苛的欣赏水平这层原因之外,影片本身的一点不足也拉低了整体的水准。那就是结局太过中国化的大圆满,反而导致影片少了些真实性。

宣传海报(左 刘星 王源 饰)

由于这里涉及到剧情,就不过多概述了。下面我们来分析影片的视听语言。


02

我们都清楚,一个人在时代面前是非常渺小的。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在创作他每一本美术史都避不开的传世名作《夜巡》时,就遭到了当时社会的攻击。画作完成,十六个保安却因画家没有把他们的形象地位平等化,包括色彩、明亮、角度,都使他们觉得不公平,于是他们把大师告上了法庭。大师遭受了普通民众、评论家、画家乃至整个社会公民的批判,以至于他后半生穷困潦倒,再也无法用画作维持生计,死后甚至靠朋友的资助才得以下葬。这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一个人与时代争斗的悲哀。

影片表达这种“人的渺小”时,运用了较多的大远景镜头。一处场景是开头的水库,几个人影在整体画面上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空旷的水面和空荡的自然音响为其赋予了一股悲凉的韵味。导演用这种镜头语言,暗示地揭发了影片将要探讨的“人与时代”“渺小不可抗”的主题。还有一处场景是在医院,救子失败的两家父亲悲痛地打斗,这里的人像很模糊,非语言人声的急促也很真实。导演用声画同步的声画关系,使声音和画面两者表达的激烈情绪保持着一致,多方位、立体化地再现现场,达到了一种更加真实可信、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为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添光加彩。

两家人与朋友

说起现实主义,在文艺界它是一种永不会过时的艺术风格。不管多少年之后,也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总是会需要它。因为它就如同纪录片一样,记录的是一整个时代,好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直截了当地把当时北宋的社会风貌展现给世人,在研究历史、守护历史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影片描绘了一幅近三十年的时代风云下两户家庭离合悲欢的宏大图景,以小人物的辛酸表现了人与时代间的不可抗力。王小帅在影片中有意淡化了时间的界限,用导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情绪来进行叙事,这种一反常规的尝试提高了影片的艺术水准。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里,会对时间在不觉中的改变产生迷惑,因而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但在最后看完时却又能清楚地感受到导演要表达的思考和探讨,过程中的缺憾反而变成了一种别样的圆满。这就是导演和其电影的魅力所在。不同于毕赣在《路边野餐》里给错乱的时间配上了真实与梦境的诗意调味剂,王小帅在单一现实里的半生人海浮沉更能表现出那种地久天长的感觉。这种对时间的运用,可以说得上是质朴无华中的高雅。


03

最后讲一下影片的配乐。

配乐原名 Auld Lang Syne ,中文译名“友谊地久天长”,原是苏格兰民间歌曲,后作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爱情影片之一的《魂断蓝桥》主题曲,与影片一起风靡全球半个世纪,时至今日也是经典中的经典。值得一提的是,在片中饰演刘星(养子)的王源,不仅演技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肯定,还献唱了电影推广曲《友谊地久天长》。小小年纪能获得现在的成就,背后一定经历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磨难,听起来还真有一股时间流水的沧桑感。

王源《友谊地久天长》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组镜头是知青回城前夕,众人聚在一起,播放着《友谊地久天长》的曲子,优雅地跳着交谊舞。在暖色调的灯光下,细碎的黑暗之间,欢快中夹杂着离别的愁绪,给人“岁月静好,愿君无忧”的柔和与凄美感。影片的音乐虽然没有在剧情发展上多下功夫,但总能恰到好处地渲染氛围,并流露出导演想表达的情绪。这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不过遗憾的是,影片到后半部分,几乎完全放弃了配乐带动泪点的作用,结构上也抛弃了配乐,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演员的演技、故事的衔接、世事的沧桑等层面上。这样做虽然有些唐突,但好在导演以精湛的把控能力进行了弥补。真正唯一美中不足的,还是结尾的中国式大圆满。

影片其实也不一定非要制造新海诚《秒速五厘米》中那样遗憾式的结尾。导演像《末代皇帝》一样选择留白,模糊掉结尾给观众独立思索的余地也不失为良策。毕竟,一但牵扯到时代、命运、时光荏苒这样的自然因素,往往会有遗憾的存在。在现实面前,有所得必有所舍,真正的圆满在幻想中也是难以存在的。电影结尾的处理实在是有些生硬,拉低了影片的整体质感,倒是把本应存在于剧中的遗憾给了影片质量本身,继而传递给业内人士,使之莫不感怀。

三十年太久,时光改变了命运,也淡化了痛苦。人总是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与时光平心以待,曾经的喜怒哀乐都已不复,纵然真实发生过,也不过是曾经沧海的云淡风轻,悲哀中带着释怀,然后选择了遗忘。正如博尔赫斯写的诗,“我不愿谈论报仇或原谅,遗忘就是唯一的复仇与宽恕”,在时光面前,人类的一切喜怒哀乐、位高权重或碌碌无为、自以为是地藐视自然,都不过是一句不到数万年长的笑话,或许就像空气里的尘埃一样,时光根本未曾注意到过。主人公在最后无奈地明白了这一点,与时代握手言和,接受了隔阂三十年的挚友一家。即使自己真正的儿子不在了,还是要学会珍惜活着的人,人死,终究不能复生。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生活就像强暴,既然反抗不了,就只好默默享受。人在时代面前,永远无法你情我愿,不如学习一下颜回,苦中作乐。或者做个阿Q,但要诚心实意,不要自我麻痹。

当然,有人选择了和解,自然会有人选择壮烈地反抗。至少斐多菲高呼过“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当某天,如果有人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选择揭竿而起,文章前的你是选择陪他一起,还是选择劝降呢?


精美图片分享:

图片转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图片转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THE END


『PS: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地久天长》: 人与时代的握手言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zzp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