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书的策略
昨天认认真真跟孩子们从记忆规律方面讲了讲背书策略,不少孩子极感兴趣。今天我路过班级门口才刚过七点半,日常总要我催着去开电脑的向前和晓雨已经站在讲台上,白板上已经播放着课文音频了。我猜,我昨天跟他们说自己做家务时拿题目音频当背景音乐,真正背的时候格外轻松的故事,被他们听进去了。
今天上《书戴嵩画牛》,孩子们记笔记的速度有快有慢。遇到长段的翻译,那些写字快或者提前做了预习的孩子以前都是静坐等待的。今天不是这样,雅希每记完笔记,就低下头盯住书,嘴唇无声地翕动,开始提前背诵刚刚学过的一句。我告诉她可以出声读,音量让耳朵听见,这样调动多个感官记得更牢。不一会儿,陆陆续续记完笔记的孩子们搁下笔,全场响起了喃喃的读书声。
(一群已经有了偶像包袱的孩子在镜头下总是行得端坐得正,这种“丑照”大概只有孩子们全部闭上眼睛背书的时候才能抓拍得到啦!)


语文课堂中的“朝三暮四”
记过笔记的翻译,课后作业再抄一遍就肯定哭唧唧地不愿意。那根据文言文发挥想象写一篇小说好不好啊?孩子们欢呼雀跃去多写了好几页纸,我也多改了好几千字的作业。
这种课堂中“朝三暮四”的现象,简直就是师生“互相伤害”的小日常。
子涵、婧涵、星宇、欣悦、雅希、雅婷、向前、鑫瑜这次的小说写得太好了。不但有原文剧情,还根据想象补足了场景和细节。可惜最近没时间,不然真想把孩子们的大作打出来留念。
今天上课提到苏轼,给他们放“三言”中“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节目预告”,然后把书借给孩子们,推荐他们看“高山流水”、“三难学士”和“谪仙手书”三篇小说。这些书页已经泛黄的名著们,在陪伴我度过了童年时代后,又一次从尘封中被翻开,迎接它嫩的,是新一代孩子们灼灼的目光。












好看的“鲁迅书”
有家长跟我说,看到第八单元里面提到鲁迅,就给孩子备下了鲁迅全集。结果,孩子看的兴趣寥寥。
共读的“鲁迅书”,孩子们来交任务单的时候,我一个个问过去:
“这书好看吗?”
“好看哎!”
我估计原因有二,一是班级共读有氛围,每天完成任务单抢进度,大锅饭争争抢抢吃着香;二是这个选本的文本选择,更适合儿童阅读和理解,孩子们自然爱看。
昨天发下18张共读表,今天收不齐,我就只给完成任务的孩子发了下一张任务单,开启下一个单元。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进度和速度,不盲目追求统一,不囫囵吞枣。
下午去参加教研,来不及看孩子们的共读单,晚上回来细看,才发现阿章老师共享的这套题真的是太好玩了,孩子简笔画寥寥几笔,又把“剪刀阵”和“瓶壶骂”的形象画得生动有趣。再看到“臭鱼丸”一题,13个孩子们用一句话,就写出了13个不同性格的爸爸。这也太厉害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