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读书艺海
他们在生命的尽头画了什么?

他们在生命的尽头画了什么?

作者: 一万个怎么办 | 来源:发表于2018-11-18 21:39 被阅读126次

    《在生命的尽头,他们画了什么》中野京子

    书籍封面

    本书把西方油画,按照所见即所得——画的内容分为三类:

    画神:神话和宗教。

    画王,王侯贵族。

    画民,市民阶层,日常生活。

    按画的内容做分类,比按画派分类,更适合看画的观众。毕竟,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这些画派的名字又多又难记,甚至有些也不太容易理解。这本书所见即所得的分类方式,让即使完全没有美术史知识背景的人,也可以看的津津有味——让画家变得有趣,让画作变得简单。

    中野京子的书,总是轻松易懂,又干货满满。书中通过对15位画家,巅峰时期和绝笔画作的对比,带我们去了解画家所处时代的艺术坏境,以及画家个人的绘画经历。这15位画家,每一位都鼎鼎大名,每一位都是所处时代的大师。有些画家开启了一个时代,有些画家启发了下一个的时期。

    正是每一位画家追求自由的个人史,串成了西方群星璀璨的美术史。

    波提切利——巅峰与绝笔

    【波提切利】

    美术史上关于维纳斯的创作多不胜数,但人们第一时间想到应该就是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文艺复兴的名作。

    开启官能之美:

    波提切利生于15世纪,文艺复兴的初期,人们开始追求人性的解放,绘画中再次出现了神话和裸体,认为“人体是神创造的自然美。”波提切利的作品在视觉上使人愉悦,朦胧的氛围,梦幻般的人物,完美的色彩,让观者完全陶醉其中。

    十年鼎盛期:

    波提切利的作品买主多为知识阶层的贵族和商人,他们喜欢购买这些作品来装饰自己的府邸,向熟人朋友展示的同时,测试他们的知识和鉴赏力。因此,波提切利在创作时,会故意在画面中隐藏许多谜题,增加买主观画时的乐趣。

    作者中野京子认为,对于艺术作品中不易理解的部分,不要傲慢的试图完全解读,保留一些猜谜的乐趣,正是艺术的魅力。

    回归禁欲:

    波提切利40多岁时,佛罗伦萨和法国的同盟关系破裂。当时佛罗伦萨的战败,激化了人们对统治者的不满。人们普遍认为,这种享乐的生活受到了神的惩罚,开始提倡要禁欲的生活。虽然这种提倡对佛罗伦萨来说是短暂的,但对波特切利确有长久而深刻的影响——从此他的作品再也没有了优美和抒情。

    失去灵魂:

    波提切利的思想,从浪漫到保守的大转变,体现在他晚年时期创作的《诽谤》这幅作品中。这也是他最后一副女性裸体画作。

    人物的身体变得生硬,色彩变得平淡,衣服上细腻的褶皱也消失不见了,波提切利已经不再像他自己,他的画作也从丰富有趣的故事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说教。波提切利的人气急速下滑,最后在贫困中死去。这两幅画作的对比——180度的大转变,令人吃惊,又唏嘘不已。

    鲁本斯——巅峰与绝笔

    【鲁本斯】

    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画家,感性风格的代表。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无论怎样被强调都不为过。被誉为“诸王之画家,诸画家之王”。鲁本斯无论是作为画家,经营者还是外交官都十分成功,可以说空前绝后的存在。

    诸王之画家:

    众所周知,鲁本斯拥有极高的绘画才能,开启了佛兰德派的黄金时期。极具动感,充满戏剧性。这是当时时代的要求,贵族的兴趣所在。同时他的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不仅符合王侯贵族的嗜好,更因为强烈的美感刺激着全世界收藏家的欲望,同时吸引着众多观赏者。

    富足的一生:

    鲁本斯拥有优秀的经营才能,严格遵守契约,工作效率十分高,他的画室制作了2000多幅画作,而且铜版画的数量更多,这为鲁本斯带来了百万的财富,他拥有众多弟子和助手,双方从未在薪金方面发生过争执。

    31岁的鲁本斯和安特卫普当地统治者的女儿结婚,他创作过多幅夫妻两人的作品。之后爱妻病逝,留下三个孩子。53岁的鲁本斯再婚,和一位名叫海伦的16岁少女。鲁本斯所画的裸体女人总是充满肉感,这正是他的个人喜好。

    画而优则仕:

    鲁本斯熟练掌握七国语言,优雅的举止和圆融的性格,使他在欧洲发挥了外交官的作用。不断的受到许多国家王侯贵族的邀请,无论是当时的敌方还是友方,都热切的希望鲁本斯能为他们作画。

    安稳的晚年:

    鲁本斯的晚年时期,购买了在麦克林近郊占的地皮——史坦城。他生活在那里,因为乐趣开始创作风景画。这些私人的风景画同样受到欢迎,大多做成铜版画。去世的前一年,他的绝笔——没有标题的风景画中没有人,也没有丰富的色彩。画面上是非常祥和的风景,朴实无华的大自然,63岁的鲁本斯,已经将人生都画尽了。最后的这幅画,仿佛是他对自己一生心满意足的微笑。

    米勒——巅峰与绝笔

    【米勒】

    巴黎南部地区有一片枫丹白露森林,与森林相邻的是巴比松村。从1830年开始,因交通开始便利,这个荒凉之地吸引了许多画家,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团体“巴比松画派”。

    但巴比松村之所以名扬世界,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客,不得不提到一位画家——米勒。

    曲折的经历:

    米勒出生那一年,拿破仑被流放,王权复辟。米勒病逝那一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在60岁的人生中,经历过多个王朝变换,法国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农民画家:

    米勒从小喜欢绘画,并十分擅长画肖像画。师从当时美术界的至高权威——德拉罗什。但米勒对于美术学院的教育方法感到不适,认为学院派的道路并不适合自己。他曾说:“画框中没有灵魂的骗人的画面,全都是做作的姿态和演出。”

    米勒在巴黎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几年,不习惯城市生活,作品卖不出去,一贫如洗的生活中,米勒表现出创作农民画的强烈倾向。迁居巴比松村后,米勒立刻喜欢上了这里,并一直定居于此。

    革新者:

    美丽的自然中,人们重复着单调且繁重的劳动,因信仰支撑过着简朴的生活。这是农村现实生活的样子,米勒成为农民画的革新者。革新者总是逆风而行的,米勒的作品曾遭到保守阶层和学院派的强烈反对,但好的作品经得起批判,米勒的作品开始慢慢增多,价格也开始上升。可以说一生辛劳的米勒晚年得到了回报。

    最后的真实:

    米勒最后时刻创造的作品《夜间捕鸟》,充满了异样的感染力。画面描绘的是米勒幼年时期真是见过的场景——在深夜,人们将火把伸向落在灌木上的一群野鸽,因刺眼的光亮,鸽子会陷入恐慌之中,失去飞走的能力,人们用木棍敲死这些野鸽。

    尖锐的鸣叫,刺眼的光亮,满眼的杀戮,狂乱的鸽子,兴奋的农夫。这是农村生活的现实一面,却是农民的另一面。无论是劳动的神圣性,还是农民的疯狂性,都源于真实生活的艰辛。

    以上是我自己喜欢的3位画家,跟随中野京子的描述,穿越回到画家所处的时代,通过画家巅峰和绝笔的对比,去了解画家的心路历程。合上本书不禁感叹,美术不仅关乎于画作,更关乎与画家。艺术不仅关乎于美,更关乎与创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飞狐05:说实话,欣赏不来西方油画。感觉就是那么一团油乎乎的东西,近看当然看不出什么细节,远看就更是一团模糊。看不出画家想表达什么。一副油画能卖上亿,我佩服的不是画家的技艺,而是佩服评论家编故事的能力。忽悠,接着忽悠。
        一万个怎么办:@飞狐05 岂不是有点可惜?🤔🤔
      • 罗溪:很不错哦

      本文标题:他们在生命的尽头画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kn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