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辜者被绝望的人砍杀,是所有沉默的中国人将要面对的事件。肯定有人要谴责这些人的道德,但是道德是什么?道德的真面目是衣食住行安稳下的自律。指责暴戾就可以了吗?暴戾只是表象,表象的东西眼睛不瞎都能看得见。社会学心理学探究的是表象背后的东西,为什么会暴戾,会有哪些原因,可不可以减少或避免,如何减少或避免等。
反思恶性事件,减少避免惨案像这类案件,犯罪嫌疑人一般都是对生活绝望了,然后就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念头,从而进行滥杀无辜。像这种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是很可怕的,自己活不好,别人也别想活好;自己不想活了,也要拉几个垫背的。首先肯定得谴责这种反社会、反人性的暴行,其次我们也要进行反思,为什么会屡屡出现这类暴行?
反思恶性事件,减少避免惨案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心态扭曲,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随着社会发展,很多人也容易患上各种心理疾病,严重一点的,就会由普通的心理疾病发展到仇恨社会,演变成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越多,说明这个社会的问题也越多,正是有问题的社会造成了有问题的人。谴责有问题的个人谁都会,能对有问题的社会进行反思的人恐怕就少了。
反思恶性事件,减少避免惨案光谴责暴行,并不能解决问题,要去追究为什么会产生暴行,才可能有效解决问题。有人就在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对生活绝望呢?”这个提问问到了根子上,很多人对生活绝望,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自身的原因各不相同,但社会的原因大致相同,比如社保制度不健全、公共道德滑坡(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等。
反思恶性事件,减少避免惨案有人就说:在这个社会,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你是什么样,这个社会就是什么样。你若正直,社会必将公正;你若作恶,社会必将不义;你若麻木,社会必将冷漠;你若失去了底线,崩塌的不只是你一个人。也许,我们只有在社会以恶果反噬自身的时候,才会明白我们终将成为自己的受害者,我们活生生的屠宰自己。
反思恶性事件,减少避免惨案各种社会问题始终都会存在,所以各种犯罪问题也不可能杜绝,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各种社会问题和各种犯罪问题,把犯罪率降到最低。比如美国经常发生枪击事件,中国经常发生砍人事件,这类社会问题和犯罪问题恐怕就杜绝不了,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让其发生。
有的人对自己国家的问题视而不见,然后对别的国家鸡蛋里挑骨头。比如前不久有一个人把外国的治安问题说得无比严重,然后夸赞中国的治安如何如何好。而实际上呢,人家的治安并不见得就比中国差,中国的治安也并不见得比人家好。这种貌似爱国的言论,实际上只会害了国家。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敢于面对现实和承认问题,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逃避现实,回避问题,只会让自己变得更糟,个人是这样,国家也是如此。
反思恶性事件,减少避免惨案每一个社会都无法完全杜绝变态或者精神病的杀人狂,但如果经常性地出现一些因为生活无着而不加选择地去报复社会的恐怖事件,便值得全社会的人恐惧和深思了的,毕竟大家都在同一辆公交车上,如果有一个人不安全,那么所有的人就都不安全。
当一个社会充满了不公平不平等、充满了权力的傲慢、充满了高等人群对低等人群的歧视,这个社会的戾气就会一点点累积。在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结构中,当权力肆无忌惮地施展它无所畏惧的大棒,底层民众感受不到公平和正义的阳光,他就很容易把对不公平的愤恨转化为对整个社会的不满。很多时候,戾气是底层民众面对受侵犯时候的无助的本能反应,是底层民众长期被欺负所表现出的无奈。
反思恶性事件,减少避免惨案在一个充满戾气的社会环境中,当只能选择用恐怖主义行为来为个人尊严和价值做注解的时候,人群并不会比猴群好多少。不管你是这种社会中的哪一个环节,那么外部环境逐渐失控的情况下,但凡陷入互害模式,无一幸免。在环环相扣的社会关系中,总有一个坑等着你。因为危如累卵的秩序之下,暴力就会成为最后的话语权。“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死法”,威胁的不可控,会对深陷其中的每一个人造成灾难。哪怕你是食物链最顶层,有特供有警卫,一样有拿着宪法被暴民斗死的可能。
反思恶性事件,减少避免惨案舆论应该引导人们深刻反思暴力犯罪的真实动机,回首不堪的往事,许多悲剧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生活无着仇视社会报复社会,或者犯罪嫌疑人都曾经奔走在上访的路上。这样的悲剧一再警示我们:我们都在同一辆车里,如果一个人绝望,所有人都不安全,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切莫用傲慢与不屑制造更多的苦难和绝望,改变僵化的执政理念乃至维稳模式,通过还政于民藏富于民,让每一个人感受到公平的存在,也让阳光洒在每一个人脸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