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今日看点
一个95后知识青年样本,知识浪潮真要把一些人拍在沙滩上了

一个95后知识青年样本,知识浪潮真要把一些人拍在沙滩上了

作者: 极光光 | 来源:发表于2017-03-07 14:26 被阅读218次

    我在讲读书的微课之前,有个买了课的大学生给我发私信,提前问了一些问题。这小伙子很聪明,懂地绕过了知乎Live的渠道,直接私信问,这样主动和聪明的人还是讨人喜欢的,他知道自己要什么,有问题就想尽办法去解决。

    在私信中,不免看一下他的资料,结果意外地发现,他在知乎上3个月已经买了70多个微课(写这篇文章时,已经80多个了)。于是赶紧电话打过去,和他聊聊为什么他会如此不同于同龄人,买那么多课。

    果壳网和网易公开课等在1月份联合发布了一份《2016知识青年》报告。调查发现,在所有的知识青年当中,有一半是学生,其中90后占知识青年的69%多一点。但这一年在线学习花费500元以上的人,在所有人当中只占三分之一,其中大多数还是80后。这个小伙子让我好奇,他是个在线付费学习的超级典型用户,出于过去记者职业敏感,背后一定蕴含着什么。

    这么多课不是一笔小钱,国人在付费买知识上普遍还没有培养出习惯,可能二十多岁的人就只报过一次新东方的线下英语班,工作后连书都很少看了。对于一个大二学生来说,花这么多钱连续买课太稀奇了,他告诉我他的室友都不上知乎,一个喜欢琢磨商业,另一个喜欢游戏直播视频,这种方式也跟他们介绍过,不过显然没有打动他们。

    假设一个微课按最低10元算的话,至少要花掉700元,其中不乏一些二十几元,五十几元的课。工作的人自己有收入,这些钱还是能承受的,钱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阻碍反倒是自己的消费意识。他买的课除了思维方式、英语、读书这样技能学习之外,还有项目管理、恋爱与亲密关系、理财以及怎么买首套房,再就是腰椎疾病预防。

    很多大学生包括我们这些过来人,会觉得上学时的课程有意思的少,大部分都很没劲,专业是高考稀里糊涂报的,也并非自己喜欢,结果大学就经常逃课。

    我就是这样,2003年那时每个学期5000元的学费,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去上一上,然后大部分时间泡图书馆看人文类的书。算下来,每学期4个月,每个月1000多学费。没学到太多东西,现在想想心疼,最后只能安慰自己当做买一纸文凭。

    而现在,线上课程一夜间都涌现出来了。兴趣爱好类的,插画、书法、画画、周易八卦都有,技能学习类的,比如英语、PPT、演讲、沟通等等也都有,讲故事的或者提供参考信息比如留学和买房知识的也都有。

    这是一个花钱买时间和知识经验少走弯路的好时代,80后、70后没赶上这样的时代,这与移动互联网和微信这样的移动支付成熟有很大关系,90后到2011年微信出来后,开始进入一个人自主学习的高峰期,这样90后的起点一下子就高出了很多,上学时就能高效地开阔视野,掌握方法。

    这个小伙子是因为泡图书馆碰到腰疼的毛病,于是买了腰椎保健的微课。我相信网上肯定也会有这样的保健信息,但是太多鱼龙混杂,你信谁的?而知乎上那个Live讲者是骨科医学博士,专业医生。身边没有医生亲戚朋友的时候,找这样的付费内容当然最靠谱。

    在学英语上,他买了不止一个老师的课程,而是三个老师的课程。他对我说,都听完之后,三个老师的方法是不同的,他提取其中共通的东西,然后不同的地方结合自己的个人情况加以选择,也尝试一下效果。

    大学英语课可没教我们学习方法,也不是英语专业,至少我的本科英语感觉还是像高中一样。我曾经也开玩笑说,让新东方去外包各大学英语课也许分数会更高一点,因为它们都是应试教育思维。而现在95后们能在学英语起步时去听听方法,接下来能少走很多弯路。这事让我很感慨。英语这项硬技能,会了就意味着职场上有更多的机会。

    他的这三堂课加起来多少钱?一百来块钱而已。

    也许你会说现在微课也很多,也是鱼龙混杂,难以挑选。试错成本肯定存在,道理跟读书一样,没有一招鲜的方法,任何书都能“选对”、“百发百中”。但是你能通过经验和方法积累,不断试错中减少失败的可能性。

    即使加上试错成本,总成本(时间+钱)也相对低很多。比如大平台上的课是有质量底线保证的。我相信付费的好内容最终会冒出来,通过营销以及用户口碑找到需要的你。巴菲特说过,市场短期来看像个投票机,长期来看则是个称重器。几斤几两,通过大家的付费最后是能筛选出的。

    在你真的下决心要学什么或做什么事情时候,最好的办法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是闭门造车。也就是说,学习最好跟着一个师傅,学习一个东西最好是先学习“学习这个东西的学习方法”。现在的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盛条件。

    也许一个领域有不同老师,不同的进入途径,在选择拜哪门哪派上,Facebook CEO 扎克伯格说过一段话,很有道理:

    在最近的一篇万字文章中他说,研究表明,给人们看一篇跟他们观点相反的文章,实际上是通过将其他观点视为异端而加深两极分化。一个更有效的办法是给人们展示一系列观点,让他们看看自己的观点处在什么位置,并得出他们自己认为真确的结论。

    这段话本来是说像Facebook或者微博这样的社会化媒体,算法和人工智能筛选一些内容推给你看,让你只看到自己喜欢看的内容,越来越极端化,越来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放在中国,今日头条这样的软件也会让你思维窄化。过去传统媒体还会挑选一些你应该看的而不是你喜欢看的给你。

    如果不同观点没有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就要自己去有意识地找找不同观点,左的和右的,这实际上是一个谱系,我们在这上面自己的结论和位置。

    这种做法对人的要求更高,因为你要视野开阔,而且要保持一个开放心态,不是先入为主的觉得自己正确,不看反面。举个例子,有些人,看什么内容都长得像鸡汤,或者软文。

    其实,聪明人都是头脑中能同时保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也许他不认同,但是他能理解。异端的作用是能对你深陷的这一端来纠偏。

    文章是内容,课程也是内容。

    依此逻辑,我们一开始最好视野广一些去挑选,然后找到自己的位置,归宗的门派。就像那个小伙子学英语方法一样。其实,如果你看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这种方法类似于主题阅读,像做毕业论文一样去找不同参考资料,围绕一个问题焦点来学习加工。一本做主线,其他的来参考对照。

    其实方法都是相通的,最后万法归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95后知识青年样本,知识浪潮真要把一些人拍在沙滩上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sm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