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书上读到一篇文章《老婆摆路边摊,孩子:太丢脸了!》,看后颇有感慨,看了一些评论,无非是该打,或者说现在的孩子三观不正,本想在文后回复,又觉得三言两语说得武断,所以整理一下想法,写下这些文字,与家有儿女的父母们一起交流。
文章的内容大意是:老婆被公司裁员后,找工作很难,为了生计,干脆摆起了路边摊,做一些小吃类的生意。摆摊的地点选择在离儿子就读学校很远的街区。但是读初二的孩子一直不赞同他妈做这个,觉得丢脸,同学会看不起他。
某一天孩子放学后过去找他的同学,看到正在摆摊的妈妈,直接拉着同学绕路走了。
妈妈很伤心,爸爸则气不打一处来,骂他交的都是什么朋.友?连自己的妈都嫌弃,猪狗不如!
孩子哭着反驳说他没有嫌弃妈妈,只是不想妈妈做这个!希望妈妈的职业“高级”一点,他同学的妈妈不是老师或公司经理级别的,哪像自己的妈妈,只会做这种低贱工作....
做爸爸的底忍不住甩了他一巴掌,他哭着跑出去了。
作者说:“我也郁闷极了,但又觉得没打错。我想起我的父母以前也是农民工,但我一直以他们为荣,因为他们真的很了不起,将我们兄妹四人都培养成大学生。但如今,到了我儿子身上,就行不通了?他至今未归。我难道真不该打他?”
该不该打?
我的观点是不该打。从孩子成长的角度说,读初二的孩子多数已经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孩子追求独立自主、自我意识基本形成的阶段,情绪相对比较敏感,本来就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当父亲的一巴掌甩过去,与孩子沟通的门或者就被关上了。这也是我不建议打的原因之一。
退一步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三观出了点问题,做家长的首先要冷静下来分析原因 ,而不是因一时之气抽孩子一巴掌。
孩子的做法对吗?不对,但是首先得给予理解。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和自卑感互相缠绕,从自负到自卑甚至会在顷刻之间,作为父母,首先要尝试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才能处理认识上的问题。
造成孩子这种想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中说父亲一直以农民工父母为荣,是因为他们把儿女都培养成大学生,潜意识的层面会不会也认为“唯有读书高”?如果没有培养出来呢,是否还会感恩父母,以父母为荣?学校里孩子怕同学笑话他,看不起他,是不是说明学校里曾经有过类似的情形出现?
社会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太大,三观正在形成,尤其需要父母的引导。古人都会说子不教,父之过,所以这一巴掌,不该打孩子,父母应该先反思:平时在家里会不会有意无意的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如何如何,这个如何如何是否就包括摆地摊、扫大街这一类的工作呢?
当年孩子在合肥一六八中学读书,我在学校的校园里曾遇到过农村的老父亲背着蛇皮袋给孩子送东西,父子俩人表情都很坦然和开心,而身着品牌衣服的同学也同样很有礼貌的问着叔叔好,和那个孩子勾肩搭背的嘻闹。我家孩子也跟我说过,班级同学比的是成绩,他们同学之间极少讨论谁家条件好,谁穿的衣服是品牌,谁是城区,谁是农村的,同学们的关注更多的是你有什么兴趣爱好,你对学习物理化学有没有独特的心得等等。从这一点上说,我真的很感谢很佩服一六八的校长和老师们,因为教育的本质是让人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很久以前看到过两篇文章,一篇说的是农村的老父亲送孩子上大学被孩子嫌弃,另一篇说的是考上名牌大学的农村女孩在报到时很骄傲的挽着差点被保安呵斥的父亲的胳膊,这原本退缩在人群之后的老父亲终于挺直了腰背,沧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无疑,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是后者,自信、阳光、懂得感恩,但是要先学着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真诚的建议写那篇文章的爸爸能够和儿子好好的谈一谈,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尝试着去理解孩子当时的心情,了解下孩子的同学们对父母职业的真实看法之后,再跟孩子坦率的真实的分析一下目前家里的状况、妈妈的境遇,相信孩子会转变观念和看法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