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镜像效应。这一效应来源于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相对于镜中我存在的,是镜外我。换句话说,一个是从他人那里形成的自我评价自我感知,一个是自己内部的自我评价自我感知系统。通常这两个我,是互相影响的。
这个与唐太宗的“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盛衰得失),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有点不谋而合的感觉。镜子起到的作用,很像对比的作用,找到不同,然后寻找原因,不断改善。不禁让人联想起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镜外我也是如此吧,借着镜内我进一步明确自身。因为,有时候,根本辩不明自己的真实样态。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没有来由地很讨厌一个人。那么,要么,就是对方与你很排斥的重要他人有相像之处,看到对方,则消极的情绪反应也随之而来。要么,则是对方反应出来的是你不喜欢自己不接纳的那个自己。
这几天听心理电台,听到一个故事。一个姑娘,因着特别不能接受与另一个人共事,选择了辞职。但是,之后,这种排斥并没有结束。事实上,两人在公司并无过多交集。只是,这个姑娘要强,很少与人撒娇。而对方,则是经常示弱撒娇,还赢得了办公室的喜爱。应该与那个姑娘幼时经历有关吧,让她如此排斥抗拒那个撒娇的自己,选择独自一人强大起来,也接受不了撒娇的状态。
喜欢,或许不只是因为对方好,而是因为对方活出了你自己想要的样子。不喜欢,排斥,可能并不是对方做错了什么,只是对方变成了那个你讨厌的自己。我们也只是凡人,镜子里面也只能出现与我们相关的事情。你看到的,必与你自己有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