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董梦
董梦摄影:花海中的女人2011年冬天,在家呆了三年的杨惠上班了,新公司位于某大学校园内,是一家出版教育类的杂志社。她是通过智联招聘网找到的,只面试了一次,第二天便接到杂志社人事部打来的电话,说她随时可以去上班。
杨惠的儿子今年八岁,某大学离她家很近,步行只需十五分钟,因为环境好,空气也好,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自从儿子会走路起,她就常常带着儿子和朋友一起来去那所大学玩,所以对学校的每个角落她都相当熟悉。
老板也姓杨,戴着眼镜,个子不高,面试的时候他说自己也是湖南人,老家离她家还不远。老板还说他97年在本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先是留校任教,五年前辞职创立了这家公司。
上班第一天的例会上,杨总对大家介绍说:“这是公司新招的编辑部主任杨惠,之所以在众多应聘者中选中了她,是因为她自己三年来一边照顾生病的儿子,一边自己创办了一个教育网站,这个网站的设计、资料搜集整理、以及网站后台维护都是她一个人。要知道,这些都是她趁儿子睡觉之后完成的,我去看过她的网站,办得相当不错,大家会后可以去看看。另外,她的文笔也不错,以后编辑部有了她我就可以少操些心了。”
杨惠不好意思地笑笑:“杨总过讲了,我那是没事做的时候找点事做打发时间而已。”
接下来,杨总一一介绍了每一位同事,编辑部主编姓宋,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黑瘦的脸上免强挤出一丝笑意,编辑部还有二个编辑,一个叫张莉,一个叫黄强,都是今年刚在本校毕业的本科生。其他还有设计部梁锋、发行部王丽、对外联络部李婉,司机张伟,副总经理李强。
会议结束之后,宋主编把杨惠单独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详细询问了她之前的工作经历,以及对杂志编辑工作建议。好在面试那天杨惠向老板要了二本杂志,回家认真看过并做了分析,所以她回答得还算到位。
后来杨惠才知道那天宋主编以为她是杨总的亲戚,招她进公司是准备要代替自己的职位。
接下来的十天,是新一期杂志资料收集期,杂志总计60页,杨惠被分配了十五页的编辑任务,主题是采访本市新评选的十佳校园文化建设优秀中学。
第二天,杨惠便对蒋校长进行了二小时的采访,回到公司后根据采访录音整理出了一篇长篇报道,内容简介了该校的历史、教育理念、校风、校训等,重点介绍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思路、想法及最后所产生的作用。再配上杨惠亲自在学校拍摄的照片,她觉得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交稿那天,杨惠把经过自己反复较对过的稿子及所配的图片资料一并打包发给了宋主编。她发稿的时候是周五下午三点半,她本是想着宋主编在下班前先初步的看看,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自己周末在家的时候再好好改改。
宋主编只是看了一眼说:“我现在要去采访某校的毕校长,等下周一上班再说吧。”说完,他左手抱着公文包,右手提着一个礼品袋,临出门前走到编辑部说:“杨主任,下班前,你把小张和小黄的稿子审查一下,下周要定稿交到设计部,不然来不及。”
宋主编刚走出办公室,张莉撇了撇嘴:“我们的宋大主编又去送货了。”
杨惠有些意外,小声地问:“送货?公司不是有司机吗?还用主编去送货?”
张莉悄悄地告诉杨惠,宋主编前几个月就加入了安利,他的心思根本不在杂志上,这是公开的秘密,搞不懂什么原因,杨总明明知道真相却睁一眼闭一只眼。
周末,杨惠在家里仔细看过了张莉和黄强交上来的稿子,发现大多数都不是原创的,有好几篇是在网上下载的,杨惠打电话给他们俩问原因,他们说这几个月都是这样的,是宋主编要求的。
杨惠百思不得其解,一份受众如此高端的杂志,怎么能随便地在网上下载内容呢?怪不得杂志发行量最近几个月都没有新增,甚至有些到期后就没有再续订了。这样胡乱编出来的杂志有谁愿意花钱买呢?
等到周一上班的时候,杨惠找到宋主编,将自己的想法向他提出,宋主编说:“就他们俩个刚毕业的能在网上找齐资料就不错了,你还指望他们能写出什么好文章来?”
杨惠有些不解地问:“既然知道他们能力不行,为什么还要用呢?招二个能写的回来不就行了?”
宋主编冷冷地笑:“杨主任,招二个能干的人回来起码月薪要过万,杨总哪里会舍得?小张和小黄目前就拿3000块的工资,可能你也听说了吧,我在兼职做安利,为什么老板知道也不管,因为他给的工资太少,我上有老下有小,这点工资能干啥?还有你,我看过你的采访稿,写得确实不错,不过我想不明白你一个月拿那点工资,值得你这么卖力吗?”
杨惠哑口无言,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晚饭时,多年前的旧同事张敏一边翻着杂志一边说:“杨惠,你记得不,我们那时在某杂志社的时候,香港老板有次在会议上说,整个公司都靠咱们广告部拉回来的广告支撑,杂志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靠广告,你之前也做过五年的广告,不如建议你们老板成立一个广告部,你有经验,你去负责广告部吧,我这里也有一些资源可以共享。”
杨惠当晚打了电话给杨总,把成立广告部的想法一说,杨总立即同意,因为这个想法他早就有了,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来做,现在杨惠愿意来做,而且也有经验和客户资源,他当然愿意。
第二天,杂志社新增了广告部,一周后又招了三个有经验的人。
杨惠花了一整天时间,做了一个介绍杂志的PPT,她将这PPT发给了所有仍在广告业任职的旧同事,得到几个人的支持。在大家的帮助下,她带着新招的同事一一拜访客户。经过近一个月的拜访,终于为公司签回五万的广告费。
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某大型传媒公司传来好消息,他们准备为一家润喉糖企业做年度宣传策划案,经过多方比较,他们觉得杨惠公司这本最贴近目标客户,整年的投放计划是三十万。对于当时的杂志社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要想得到这个合同,客户要求杨惠提供真实的各种数据支撑,这些数据包括:杂志的发行量、受众人群分析、发行渠道、发行方式等等。对于其他的数据,杨惠很快便做出来了,只有发行量一项有些麻烦。
杨总从面试到现在都说是十万册,发行部的小黄说,其实每个月实际发行量是二千。二千?杨惠听到这个数据的时候差点没跳起来!
接下来一周,杨惠悄悄的托人到印刷厂核实过,每期的印刷数量确实是二千.
天啊!这水份也太大了,二千的实际发行量居然可以说成是十万,这巨大的差距如何向客户提交。要知道客户可是本市本土4A的NO:1,想要用虚假的数据来骗取这个大单简至是痴人说梦!
第二天杨惠又约了张敏一起吃午饭,听完杨惠的介绍,张敏笑笑说:“这没什么奇怪的,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夸大自身的发行量或受众量,这是整个广告业的潜规则!只是你们公司的这个数据差距过于巨大,是有些难操作。”
杨惠向杨总提议增加杂志的发行量,由原来的二千增加到一万,为了拿下那个三十万的合同,杨总同意从当期起实际发行量增加到1万,但对外还是说是十万,从此,本市大部份中小学校长手上都收到杂志社免费赠送的杂志。当客户的媒体调查员到学校调查时,得到的数据都不错。
一个月后,三十万的广告合同签订,客户一次性支付了30%的预付款共计十万,其余款项合同约定按月支付。
春节过后,在一次与发行部小梁的谈话中得知,杂志发行量又恢复到二千。杨惠找到杨总理论,杨总说这是为了控制成本,目前公司运营遇到了瓶颈,没办法。
杨惠说:“杨总,您是在欺骗客户,最终会毁了公司。”
杨总冷笑道:“这是杂志行业的潜规则,现在合同都签了,首期款也收到了,没必要那么较真。”
第二天,杨惠从杂志社辞职,离开的时候,杨总还骂她是个死脑筋。
后来,润喉糖的广告在杂志上刊登了整年,每一期都是一个封面拉页,加三页的软文和二个专栏的冠名,只是杂志社不但没再收到任何余款,反而退还了十万给客户,理由是数据造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