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看了半年还没看完,这次春节假期有空继续观看了第81一90集。
81集讲王阳明即王守仁,他147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的名门望族,11岁随父迁居京师,13岁母亲逝世,15岁决心立志报国,17岁奉父母之命前往江西南昌成婚,后拜谒精神导师娄谅,习得宋儒“格物”学说。
后因上疏劝谏营救戴铣等人,触怒刘瑾,于1507年谪官贵州龙场驿丞。在龙场的艰苦环境中,王阳明顿悟“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说,史称“龙场悟道”。
1516年,王阳明擢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迅速平定当地盗乱。1519年,宁王朱宸濠谋反,王阳明迅速组织兵力平叛,在鄱阳湖决战中活捉朱宸濠,仅用一个月就宣告宁王叛乱失败。
1521年回到浙江家中专意讲学,吸引了众多弟子前来问学,其讲学活动达到鼎盛。1529年,王阳明卒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洪溪。他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所开创的王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巍峨壮伟的长城,在明朝北部边疆的山川之间逶迤盘旋,防御来自北方的蒙古骑兵。与此同时,另一道长城,在明朝的东南海岸线上蜿蜒而行,至明朝中期,在北起辽宁金州湾,南至广西钦州湾的海岸线长,抵御来自东南沿海日益猖獗的海上倭寇。一南一北的压力,对明朝政府构起了极大的威胁。
在16世纪中国沿海,有一个由中国走私商人、倭寇与葡萄牙人自行开辟的所谓国际自由贸易港,叫双屿港。双屿港繁盛自由的贸易,直接冲击明朝的海禁政策,引起了明朝政府的不安。
明朝政府责成提督浙闽军务兼巡抚浙江右副都御使朱纨务必尽早捣毁双屿港。被毁灭的双屿港,从此退出世界贸易舞台。后来戚继光剿灭了海盗。
此时长城以外,一座新兴城市兴起,它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俺答汗一直用和平和战争两种手段,不断要求与明朝通关互市。为了应对俺答汗的骑兵强扰,明朝政府不断加固长城。后来呼和浩特成为了明蒙贸易中心和漠南蒙古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与中亚资易网络连接起来,成为世界贸易格局中的一个重镇。
嘉靖皇帝死后,隆庆皇帝重用弥居正,张居正做了首辅后,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拉开大幕。张居正主导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成就了晚明最为繁荣昌盛的十年,被史家成为耀眼的暮光。
万历元年,张居正提出提出考成法。万历六年,张居正首先在福建进行清丈田粮的试点工作。万历九年、万历十年,张居正决定将福建清丈之法推行到全国。推广一条鞭法是张居正在财政方面最重要的改革,然而张居正的改革真正成功之时,他内心的危机感越来越强,无论是清丈田亩还是一条鞭法,表面上并没有遇到像夺情那样的弹劾,其实张居正心里明白,他已得罪了太多的权势,为了改革大业,张居正已经身心俱疲。万历十年6月20日,58岁的张居正病逝,万历皇帝为之辍朝数日,给予张居正崇高的待遇,谥文忠,赠上柱国,荫一子为尚宝司丞。
耶稣会士利玛窦是最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欧洲学者。自鸣钟和世界地图使利玛窦在中国士大夫间获得了声誉,为他的传教工作打开了局面。从1583年到1589年,他们在肇庆发展而来大约80名信徒,这六年间,利玛窦更近一步了解了中国,他的服饰打扮和言行举止也尽力向中国人靠拢,但适应中国文化的传教策略却惹来了麻烦。1610年5月11日,这位最具有儒士风范的耶稣会士,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在北京十年,利玛窦始终被皇帝当做一名御用钟表匠,他从无机会实现耶稣会的宏伟传教计划,这是他终生的遗憾。但他更应该感到欣慰,耶稣会士来华在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搭建起一座友好的桥梁,双方相互探求、理解、交流,为中国和欧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江南,既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又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之地,因为经商致富的富商大贾会积极培养子弟读书,追求功名和仕途。在明代,人文气息很浓厚,曾经有过七名进士,二十七名举人,在商品经济的脉动下,在喧闹的市井之中,财富的激增,却推动者士大夫们营建了一处处曲径通幽的江南园林。园林不仅展示江南的财力与成就,也彰显江南的文化与品位。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经济非常繁荣,这些市镇因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兴起,如震泽镇、盛泽镇、南浔镇、乌镇等,成为当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重要中心,有着独特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风貌,居民生活也丰富多彩。
明代江南密集的市镇网络和通向出海港口的水运交通,对外贸易空前发达,常年巨额贸易顺差导致白银大量涌入中国,一个闪亮的白银时代悄然来临。
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白银的流入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经济体,但后来白银短缺又导致明朝财政空虚,走向衰落。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货币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也看到了中国在全球化早期就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把握机遇。
崇祯帝朱由检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为1627年至1644年。朱由检即位之初,大力铲除魏忠贤阉党势力,平反冤狱。他勤于政事,厉行节俭,试图挽救明朝的颓势。在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时,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边防防御,抵御后金的进攻;镇压农民起义,试图稳定国内局势。但他在用人上多疑善变,频繁更换内阁大臣和将领,导致朝廷内部混乱,难以形成有效的决策和领导。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终年34岁。明朝灭亡。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后金(清)政权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经营下逐渐强大,一直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招降吴三桂,但吴三桂因不满李自成的一些举措,转而投降清朝。在吴三桂的引领下,清军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长驱直入,迅速占领了北京以及华北的大片地区。之后,清军继续向南推进,经过一系列战争,逐步消灭了南明政权和其他抗清势力。
清朝入主中原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清朝建立起了全国性的统治,实现了政权的更迭,确立了满族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同时,建立了完善的官僚选拔、考核和监察制度,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和忠诚。
经济上,战争对中原地区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破坏,但清朝随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人头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
民族关系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但在初期也存在民族压迫政策,引发了一些民族矛盾。
文化上,在保留满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文化,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在台湾建立政权。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嗣位。康熙即位后,清朝与台湾郑氏集团进行了11次和谈,但都未成功。
后来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收复台湾。施琅上任后积极练兵造船,准备出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清军分三路进攻澎湖,施琅亲率中路战船主攻娘妈宫,经过七、八天战斗,郑军大败,刘国轩逃回台湾,澎湖被清军攻克。
同年农历八月十三,施琅通过鹿耳门登陆台湾,八月十五日举行受降仪式,清朝对台湾的统一战争正式结束。清朝政府终于收复了台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