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事件还原
“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 12年春节不归决裂拉黑父母6年 值得所有父母反思”
手机的APP突然弹出这样一条消息,我为之一震,本打算点开看看,手头有别的事情,自己又有随时删消息的习惯(强迫症的日常),等有时间看的时候已经被我删掉了……
结果晚上睡前翻微博就看到了人民日报对文章的微评:与其决裂不如何解。

事件的主人公王猛(化名)从小就是学霸——高考市级理科状元,本科北大,美国知名大学研究生,一系列光环的背后却有不为人知的心酸:12年不曾回家过春节,6年前拉黑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打算继续申请北大心理学方面的博士,来解决自己长期被压抑的心理问题。
究其原因,无非是父母管教太过严格,忽视了他的感受,我认为这其中最严重的,应该就是母亲一直“拒绝接纳他的生理性别,拒绝接纳他男孩子的刚强、自主等气质”。
文中,主人公的父母搞不懂,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我懂。
2.在无数个不眠夜里痛哭
我的成长经历可以简单概括为:
8岁父母离异,由于种种原因,至此以后再也没见过亲生母亲;现与亲生父亲决裂一年,两年没回家过春节;与男友相恋七年,遭到父亲多次暴力反对,这期间,因无法忍受暴力,我甚至被迫报警……
父亲不明白在他提出像所有正常的家庭一样办婚礼的时候,我为什么坚决反对,不明白我为何对他充满怨恨,为何能把他所做的一切恶事记得清清楚楚,为何如此绝情的抛弃他。
男友不断地提醒我,不要想过去的事了,不要一提起你父亲就咬牙切齿,一副恨之入骨的样子,而这样的劝诫往往会激起我更激烈的反应……

我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回想无数个焦虑、无助的不眠夜,把心底的怨恨、痛苦用文字幻化成拯救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我选择写字的原因之一,算是自救的一种方式。
昨天早上,我突然对男友说:或许有一天,我可能不会再写文章了。
我的理想是直面现实,写我经历的、看到的种种,用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字反映世界。如果有一天,我不再被这些烦恼所困扰,可能就不会写了,因为我更愿意用宝贵的时间去发现生活中的那些美好,去旅游看风景,去读书再深造,那时候的我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吧!
3.“人的心声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受原生家庭负面影响较重的人,最重要的是主动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改变现状,主动打开心结。这一点,谁也帮不了你,只有自己主动去看书、去和人交谈,打开心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曾经带给你伤害的父母或者其他长辈、甚至可能是陌生人,因为怨恨只会让自己生活在痛苦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要记恨,我们向前看!”
其实,这句话说起来容易,而在实践当中,只有当事人清楚,这心底里的每一个洞都需要自己一点点补上去,不知需要多少个失眠的夜晚、内心里无数次的挣扎,只有不断地告诉自己:怨恨无效,忘记那些不愉快,快快让自己强大起来吧。

这样重复的次数多了,才有可能忘掉些许的过去,毕竟伤害是日积月累造成的,修复也相当漫长,甚至有可能是一生的时间,但千万不要觉得这样的人生太煎熬。
相信我,每天发现自己慢慢的能够接纳一些人、一些事,逐渐变得宽容、有担当,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4.无言的爱
中国人的传统,向来不善言辞。我们从来不用富含情感的语言交流,尤其是男性之间,最为典型的是父子之间,从不多话,表达爱的方式含蓄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父母是爱你的,他们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之一,他们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深爱着你,经常让你喘不过气来,忍不住想要逃离……
我记得父亲用他被香烟熏得发黄的大手给我剥鹌鹑蛋吃;自己舍不得买十块一双的布鞋,愣是花一百多买了两双我自己看中的高跟鞋;
听说男友第二天要离开老家回公司上班了,公公一大早排队去买来好几斤烧饼,又忙活着炖鱼,命令婆婆炸丸子……最后大包小包统统都得带走,不管你吃不吃的完;

这种无言的爱不仅仅是父母给的,很多长辈也是如此。
今年元旦前一天,几个同学在马路上偶遇高中班主任,几年未见,我提议一起去吃饭。席间谈起我的现状,闻听我成长经历坎坷,老班主任不免动情,大家也都眼泪汪汪的,这时他老人家给我盛了一碗热汤,拿汤勺的手微微颤抖着,我站起来轻轻接过碗,默默低下头,因为在那一瞬间,泪水已然模糊了双眼。
上周末和大学同学聊天,她说,不知道为何,父母最近越来越依赖她,经常给她打电话。
我想,可能是他们真的老了,真实地感受到衰老,愈发地恐惧无力、害怕死亡,所以迫切想要有第三代,这样当他们看到新生命时,会有重生一样的满足感。虽然这些我暂时无法切身体会,但能这么想,告诫自己下次接电话时耐心点,这或许也是所谓的理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