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552254/c692862e26b3650f.jpg)
文/西伊
近日一篇名为「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的文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34岁的王猛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高考以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被北大录取,之后前往美国进修,研究生时期在全美排名前五十,这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开挂的人生实在令人羡慕。
而王猛选择发出决裂信,拉黑所有与父母的联系方式。
王猛将事情的原由归结于父母的过度关爱和紧逼式的教育。
他一方面觉得父母控制太多,另一方面又觉得父母从没有真的帮过他。
比如小时候不会剥鸡蛋,被亲戚嘲笑,父母没有帮他说话,或是高中时想调座位,父母没帮忙等一系列琐事,王猛的记得很清楚。
他说,「这是我给过他们的无数次机会,他们没有一次把握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9552254/5cf8df159b0889b3.jpg)
王猛明白自己的内向自卑又敏感,父母不健康的教育致使了他的脆弱。当面对社会时,复杂的环境并不是只需要一个学习好的脑子,他在一次次的碰壁后失望敏感,想起过去风光的学生时代,内心极大的落差,难以承受。
他的潜意识觉得这这是父母的过度控制所带来的副作用。
“中国式父母”一词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诸如“别人家的孩子”“我还不是为了你好”诛心的话语我们已不陌生。父母习惯从生活细节到人生决定,对孩子进行干预。
急于求成的功利性教育,刻意操控干涉,失衡的努力控制,只会让家庭的矛盾愈演愈烈。
王猛的控诉,在舆论的发酵下,几乎一边倒的帮着王猛声讨他的父母。但是我冷静下来又问自己,这真的完全是父母的问题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9552254/734f52bb5595ed4a.jpg)
我们做为一个有思想的成年人,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承担相应的后果,而不是一味的将责任推到父母失败的教育上。
更何况这是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思想更不应如此狭隘。
王猛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原生家庭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眼界的开拓和优秀文化知识的不断输入,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王猛在诉说中提到过:早就意识到父母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但他除了抱怨和反抗,有做出过改变吗?他有想努力去自我调整,培养一个更独立完善的人格吗?
被控制令人反感,但决不是与父母决裂的理由。
他的问题最多算是童年阴影,可是人总要学着成长,面对挫折的。如果都已经34岁了,还活在童年的阴影里,不能直面人生,无非是没有长大或者逃避自己。
他期待的亲情是该出现的时候就立马出现,为你打抱不平,剩下的时间都不要来约束自己。
时代的不同导致现代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隔阂,父母与子女的价值观存在错位。父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没有哪个父母或哪个孩子是十全十美的,都是不断的成长,不断的理解。
我不支持他与父母决裂的方式,但我认可他提倡的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方式,平等且互相尊重,而不是用爱与孝顺去强权控制。
成为父母饱含学问,我也曾对父母的行为有过很多的不理解,但也许有一天,我到了做母亲的年纪,又未必有他们做的好呢?我也许能理解这样平等尊重的关系,但当我面对我的孩子,时代不同,出现新的问题,我又如何教育他而不伤害他?
《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父亲说:“爸爸也不是生来就是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当父亲。”
我希望有一天我当了母亲,我的孩子在面对与我认知的差异时,用一个严肃而平和的态度,像大人一样和我交流,而不是直接断绝关系,太冷漠而又无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