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坚持分享2001天。一天一点点,读书分享44天(2023.2.26,星期五)
俄狄浦斯冲突对于男性来说超我是谁?父亲。父亲的超我带来了男性永恒的阉割焦虑。为啥现在男孩心理发展普遍滞后呢?就是因为社会经济结构导致大量的男性要离开家庭,致使男孩在家庭里缺少一个超我的力量把他跟妈妈分开。但是,儿子很小的时候他跟妈妈在一起,妈妈一不留神,不由自主就会形成一种吞噬感。然后,这个孩子陷入到俄狄浦斯冲突里,他的情感模式就变成了依赖和逃离。
儿子想不想占有妈妈?想。他通过占有妈妈来向父亲示威。因为父亲作为一个超我,跟他是争夺者角色。所以,这个男孩跟妈妈既有恐惧又有渴望。恐惧的是你要吞噬我,渴望的是我要占有你。这是一种矛盾。如果深陷在这种缠绕里的话,这个儿子他一直在强迫性重复里边走不出来。作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他的性的表现不明显,但是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士,他可能会用性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占有与逃离。同时,他还缺乏对父亲的认同,这样的儿子往往与父亲关系不太好。因为父亲在他心里一直是一个强大的,需要被干掉但他又干不掉的人,所以他对父亲可矛盾。小时候在父亲那里受挫,通过受挫来完成对父亲的认同。男人跟男人一般是不打不相识。我打不过你,我认你。认同强者嘛!所以,六岁前在与父亲争夺母亲或者争夺家庭空间的事上儿子要输,儿子不能赢。他输了以后,他是个男孩,他会去学习和认同父亲的方式,从而开始产生情感上的认同,身份上的认同,走向“英雄之旅”。有些男孩会对母亲有攻击性。在母亲这表现得耀武扬威,心说“你看,你弄不成吧。”而且他对母亲会产生比较强的保护欲,因为他看到父亲在保护母亲,有样学样嘛。这也是对父亲的认同。所以,家庭关系非常微妙,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微妙(在认同、分离这个层面上)。所以父亲的意义和价值其实从孩子诞生的那天,甚至从怀孕期间开始,父亲就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提供安全依恋环境的不止有妈妈,还有爸爸。父亲在养育过程中是伴随性的,不是说孩子三岁以前爹无所谓,他一直都很重要,他扮演一种支持性的力量。这个支持性力量如果没有的话,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可能会有些影响。特别是在性格塑造上会有些影响。
当父亲缺失的时候,孩子到六七岁,社会化高度发展的两年(当然,有的孩子早一点,有的晚一点),这两年是俄狄浦斯后期,分离的重要时刻,之前一直跟妈在一起,这之后得有人接,父亲得过来接住这孩子,接不住,这边就变成了虚无,“鬼”就来了。他有跟妈妈分离的驱动力,但是他望现实中走的时候那必须有个人接应他,但接应他的人不在,那个地方是个虚无,所以,“鬼”就来了。往往是分离焦虑导致的鬼的出现。每个孩子的分离焦虑达到最高值的那个点,在年龄上有区别,不一定。所以,在幼儿园里怕鬼的案例会较常遇到。青春期也有一波,见鬼,灵异事件等个案,跟分离焦虑也有关系,背后都有类似的结构。他离开妈要去社会,那边没人接应他,他一脚踩空了。出现这个问题如何应对?交流、陪伴、教孩子如何解决问题。父亲更多意义上扮演的是社会功能角色,社会功能是干嘛的?是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爸爸拉孩子一把,是要拉他进入社会的。进社会要干嘛?就是解决具体现实问题,教孩子遇到啥事该咋办的。妈扮演的是依恋和滋养的角色。爸更多的是社会性支持。让孩子具备更多社会适应的本事,会想,会思考,会讲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