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26期“寻”专题活动,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最近有一个观察是,打开很多资深写手们的主页,都或多或少的有在写小说,甚至很多已经专职写小说了,让我疑惑,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最终都走向了同一个地方?我思索了很久,终于想通了:因为他们找到了出路,因为写小说,是一件“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事。
为了保持用户粘性,文必须写得有趣,又最好能写得长,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相对于写小说,笼统地概括其他体裁的文的不足是:
会写完
比如写感悟的,大道至简,大道还相通,规律就那么多,说着说着就没了,而且从别人那里也可以看到;比如写日常的,大部分日子是寡淡如水的,没人乐于一直听别人碎碎念,老师也教我们别总写自嗨文;比如写游记的,先游才能记。
门槛高
比如写诗的,没有一定的文字敏感性,没有对各种意象的了解和熟练使用,只能偶得一诗;比如写书评影评的,别人一本书的感悟,可能是背后五十本书造就的,是五十本书后的认知基础上,才发出了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悟,所谓量变引起质变;比如写干货文,一般是有强大自驱力的人才会主动找这类文来看。我就觉得自己这篇挺干货的,但一定会有人有“写的什么玩意儿”“自驱力是什么鬼东西,来忽悠人的吧”“搁这给我PUA呢”等等想法。
太居高临下
用现在的网络用语来说就是“爹味太重”,太好为人师,咱们看文不是为了来听训的。还是说写道理感悟的,写着写着不免有人膈应,“你在教我做事?”这文写着写着,我自己都感觉不对劲了,嘴上说着不要这么做,但目前写得所有文好像都是这样的,所以最后我应该也会去写小说......
相对的,写小说都能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写小说
会写长
小说会写长,是因为写得好的小说,人物活了,情节会生长,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就长了。看过很多好作者都有过的感慨是,本来设计的人物不是这样的,本来设计的情节不是这样的,那都是因为人物写活了,人物有了自己主动的言行举止,有时候情节的发展就由不得作者了。“我点燃了火,却无法控制它。”人物活了,你就像是变成了纪录片的摄像头,变成了只是负责记录,变成了只是呈现,没有了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交给了读者。而写不好的小说,就像记述文,人物就像你的提线木偶,你想让它怎么动,它就怎么动,最终崩掉。
两种不同的视角写出来的感觉,就会是“人物会怎样”和“你觉得人物会怎样”的区别,刚开始写很难摆脱“你觉得人物会怎样”的桎梏,要脱离写成“你觉得人物会怎样”这个感觉,就需要大量的观察,大量的练习。观察是为了丰富你的素材,进而丰富你的想象;练习则是为了真实地呈现你的想象。
降低门槛
故事写简洁了,写得老妪能懂,只要能识字的,甚至不需要识字,做成有声书后,只要能听见声的,都能走进故事中。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你不得先让一千个读者看到哈姆雷特吗?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故事能写好,就变成了作者和读者情感的交融,读者能很容易地体会到感情的流动。然后读者自然会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个人好,值得学习;这个人不好,不要做这样的人,希望生活中也不要遇到这样的人;这个人不好说,有点无奈,让人同情”,如此,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拒绝爹味教做人。
小说能写长,又能被更多人看到,看到的人又能沉浸到故事中,没感觉到冒犯,难怪最后很多人都走向了写小说这条出路。还有另一条出路是有影响力之后,做教学,做运营,这是影响力基本为零的我不用考虑的。
出路在那里,你,走得了这条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