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来,整个学生生涯中,语文一直是我觉得最简单的学科,也是初二之后遭遇物理化学无情碾压后,唯一能让我引以为豪的科目。但如果你问我是怎么学好语文的,我还真不知道,说起来很对不起老师,我其实没怎么学,特别是高中三年,语文课上净做数学或英语作业了。
小学时,我还是挺喜欢语文课的,在课堂上,无论是被老师点起来朗读课文,还是回答各种问题,都能给我带来满满的成就感。九十年代的乡村小学,压根儿没有现在满天飞的习题和试卷,我们每天的作业,无非是抄写词语、抄写课文、背诵课文,每次考试几乎都轻轻松松拿九十多分。初中多了文言文,那也简单,上课认真听一听,课后多花些时间背诵就行,120分的试卷我每次都不低于100分。高中三年,教过我的语文老师有两个,都对我特别好,但是我却不喜欢听他们讲课。并不是我对语文失去了兴趣,而是他们的那种讲课方式无法满足我的胃口,感觉还没有我看一本《读者》的收获大。数学英语学科的难度越来越大,我只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那两科上面。
从来没有间断过的课外阅读大概是我能学好语文的关键因素,我喜欢看书,凡是手边能找到的能借到的书我都看,很多词语都是看着看着就体会到了它的意思,读着读着就感受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很自然地会把书中的一些好词好句用到作文中去。再加上小学基础打得不错,记忆力也还行,所以高中不听语文课,成绩依然很不错。
直到自己也做了老师,被学生问到怎么学好语文,我才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奇怪他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怎么就学不好语文。千篇一律的,来补习语文的学生,几乎都是除语文书外什么都不读的,就算是语文课本,只要老师没有要求读,他们也是不读的。问他们课堂上认真听讲没,都答听了,但是听不懂。这是自然的,平时什么都不读,老师讲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什么体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相当于是硬往他们脑袋里塞铅块,冷冰冰的无生命的东西,激不起他们的任何反应。
记得前不久一个五年级学生拿了一篇阅读来问我,文章的大意是:作者通过多次观察,发现了羊吃草的特点——羊会辨认草有没有毒,羊吃草时一丝不苟非常认真,吃完了还会反复咀嚼,即反刍。他由羊的这些优点联想到学生学习,认为学生学习也应该像羊吃草这样,一丝不苟反复咀嚼。读完我无来由地觉得作者一定是位无比迂腐的老学究,他根本没有弄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就豪情满怀地在那一厢情愿地憧憬着。羊吃草是出于本能,是生存的需要,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不吃就会饿死嘛!而我们的学生呢,有多少是自愿自觉地渴望着学到知识?他们没有那种驱动力,不学习也不会饿死,顶多被爹妈责骂几句。
我要求学生们读课外书,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起来还算简单,比起做无止境的题海他们更愿意看看书。高中生是最困难的,他们会说“我没有时间,作业都做不完呢,哪有时间看书”,内心独白则是“不看书我也长了这么大,看书有什么用呢”。上个月有个高三的男生来试听,讲完课后我提出建议,能不能一个月看一本类似《读者》的杂志,他妈妈一听就惊呼:“他哪有这个时间!”我只好摊摊手,然后客气地送走他们。这种情况,神仙也难救啊,你可以不补课,但不能不看书,很多学生家长却是本末倒置。
今年暑假来我这里的三个小学生,初来时都没有阅读习惯,有的甚至从来没有完整看过一本书。现在每周他们会到学校图书馆借书,来时欢喜地拿给我看,假如那本书我读过,就跟他们讨论书里的故事情节。如果我还没有看过,就让他们讲给我听,当然我会抓紧空闲时间在他们前面读完那本书。
学校语文课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大量的重复练习,也浪费了他们的时间。语文课的改革,目前还很难实行。我也说不清应该改成什么样,唯一不变的一点,课外阅读必须有,还要大量地读古今中外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营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语文成绩肯定不会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