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书笔记(1)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书笔记(1)

作者: 想当个咸鱼 | 来源:发表于2020-06-11 22:08 被阅读0次

文/柳姑娘

第1章 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研究1: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研究结论:
1、大脑左半球控制着身体右侧,右半球控制着身体左侧;
2、大脑左半球控制语言能力,右半球涉及空间关系以及想象能力;
3、大脑的每个半球确实是可以完全分离的致力系统,它们各自具有独立的学习、记忆、认知世界甚至感受情绪的能力。

实验:猫切掉一个脑半球看东西;癫痫实验者切割半脑来控制癫痫

研究2: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答案是的

研究:在平淡无奇的环境里生长的老鼠,比在各种要素丰富的环境里生长的老鼠表现得要笨

研究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结论:
智力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70%靠遗传,30%后天可以成长;

研究4:小心视崖

即,人的眼睛能不能感知悬崖的深度

答案:能。
深度知觉能力可能是出生时已经具备,但是害怕跌落和避免危险的能力则是到婴儿到了爬行能力并遇到危险后才会学习。

实验:动物浅滩走:婴儿往浅谈走

来自书籍的小心视崖实验

第2章 知觉与意识

研究5 注视偏好

结论:
动物从出生的时候就能识别某些偏好,如食物

小鸡能从破壳之后觉着周围的环境,去啄那些看起来更像谷物的形状

婴儿在觉知世界的过程中,也有注视偏好,即也会更加偏好人类的面孔,因为是依赖于人的照料

研究6 睡眠,毫无疑问就会做梦

REM睡眠:即,人在做梦的时候,眼球会快速的转动

研究7 类别天成

即,物品是如何归类的,如,鞋子为什么叫做鞋子?

罗施认为,人的分类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进化的过程中已经植入了人的脑中。

他归类的标准是然后物体去对应它的原型,而不是对应语言历史

研究8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催眠影响的行为是一种有较高的动机和目标驱动的社会性行为,而不是意识状态的改变,或者是催眠,是一种独特的意识状态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顺应本性的行为

第3章 学习和条件反射

研究9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这一章讲的是条件反射,即人听到国歌会感觉心跳加速;狗闻到想吃的食物会分泌唾液,这些都是条件反射,同时也证明了条件反射存在于人和动物身上

结论:
无条件反射(先天形成)/有条件反射(通过后天学习获得)

实验:喂狗狗食物,狗狗通过辨别脚步声而分泌唾液

人物:巴甫洛夫。他研究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支撑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

研究10 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人物:华生和雷纳Rayner,行为心理学,突破了弗洛伊德的传统心理学界限

提出行为是通过外在的不同环境和情景刺激而产生的

实验:艾尔伯特(婴儿)害怕老鼠,证明了人类并不是天生害怕老鼠,这种害怕是通过条件反映习得的

研究11 敲敲木头

人物:斯纳金 Skinner(激进的行为主义者)

实验:斯纳金箱(条件反射箱)

他有一个空的笼子或者箱子组成里面只有一个用来投放食物的碟子或者托盘。通过控制给老鼠/鸽子的投食,改变他的行为,证明了动物的行为是被情景训练出来的,而强化或惩罚可以改变他的行为。

结论
行为的后果是得到一些你想要的东西(例如金钱食物赞扬),属于正强化;
而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掉你不喜欢的事物来进行奖赏(例如可以不做家庭作业或者避免疼痛)

延展:对猫狗的训练

研究12 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攻击”的来源:攻击行为是习得的。小孩通过学习成人的暴力行为而变得暴力

人物:班杜拉

实验:波比娃娃研究(是否会模仿成人攻击波比娃娃)

第四章 智力、认知和记忆

研究13 期望导致结果

人物:冯~奥斯登(Von Osten)

实验:聪明的汉斯(1911)。但是一开始不是个聪明的孩子,由于被老师期待成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就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结果:皮格马利翁效应

研究14 你在哪方面更聪明?

人物:霍华德加德纳。

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是有多个方面的智能,而每个人他智商表现的方面不一样

多元智能理论包括:
语言智能
音乐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
空间智能
肢体运动智能
内省智能
人际智能

研究15 心中的地图

人物:爱德华~C~托尔曼(Edward.C.Tolman)

即,人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抽象的地图概念

举例:假设你要去最近的邮局,你很有可能在头脑中已经有了这些位置的图像,你知道他在哪里,你就知道要盖住那些街道,在哪儿转弯,并且到达目的地

俗语:老马识途

研究16 感谢记忆

研究结果:人的记忆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么稳定,他可能会重构或消失。

举例:现在让你再回想起5年前的一件事儿,很多事情你可能都不太记得清楚了,你和另外一个叙述者有很大的不同

这个说明:有的人在讲证言的时候,可能不是那么的真实,因为记忆具有欺骗性

实验:让学生观看同一个影片2次,两次所给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记忆的构成过程

第五章 人的发展

研究17 爱的发现

人物:亨利~哈洛(Henry Harlow,1906-1981)

观点:婴儿与母亲(或者早期看护者)之间的亲密接触和依恋经历对其今后生活中爱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亲近的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补充:弗洛伊德的人的发展5个阶段)

实验:幼儿猴子与带有绒毛的母猴/带有铁丝的母猴之间的不同反应

研究18 眼不见,不一定心不烦

人物: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

观点:认知发展理论。
即,不同年龄段儿童所使用的认知策略是不同的,人的发展不可以跨认知阶段而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研究19 你的品德如何?

人物: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 Kahlberg ,1927-1987)

观点:道德准则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习得的。只要让儿童逐渐把自己的价值观与他已有的社会秩序以及他作为一个社会自我的目标联系起来时,他曾将父母及其文化背景的道德价值观,变化成他自己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儿童必须达到某种智力发展阶段,才有可能达到相应的道德发展水平,不可跨阶段

实验:为年龄小的儿童提供道德两难的故事,用其作为选择。如,海因茨难题(偷药的故事),弟弟的难题(要不要告密)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研究20 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这里的控制力不是指控制别人的能力,而是指控制你自己生活和事件的个人力量

实验:对养老院的老人的控制力进行调查。(信息发布的方式不一样)

结果:发现对生活有控制力的人具有更多的愉快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书笔记(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qo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