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章精选读书简书首页
【阅读笔记】《审美与人生》辑二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

【阅读笔记】《审美与人生》辑二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

作者: 陈晓芃 | 来源:发表于2023-07-03 09:21 被阅读0次
    一、审美知识
    二、审美能力
    三、审美意识

    审美素养是个体在审美经验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审美素质涵养,主要由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三要素组成,其中审美知识是审美素养的基础,审美能力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审美意识是审美素养的灵魂。审美素养既表现为情感态度、生活品位和精神气质,又表现为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既包含了体验、欣赏和判断能力,又包含了创造能力。

    一、审美知识

    个体的审美知识涵养主要包括进行审美活动所需要的美学知识和艺术知识,这里所说的艺术知识不仅包括艺术的一般常识,还包括具体艺术门类的知识和某一门类艺术史知识。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以直观的方式观赏对象,这种美学知识有助于审美主体调整自己的注意方式,进入审美状态。美国音乐教育专家保罗·哈克指出:“我们和学生需要掌握一些词汇,使我们能够对丰富的感情给予讨论和描述。

    作为审美涵养的美学知识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或者是一般的了解,而是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积累。这种审美知识涵养不是抽象的理论修养,而是同具体的审美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的情感体验,就谈不上审美知识涵养。从个体审美素养的提高过程看,审美知识涵养要从具体的艺术知识入手。

    美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为主要目的,其审美知识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审美世界。所以,美育中的审美知识教学是辅助性的,应该根据培养学生审美兴趣、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的要求来设计。

    二、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费尔巴哈:“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活着脚下流过的水一样。”

    1.作为一种特殊的感受力,审美能力可以被界定为审美形式感,并由此与一般的情感相区分。

    首先,审美形式主要不是指审美对象的感性材料或外表特征,而是指审美对象的组织秩序与结构关系。一堆石头,艺术家可以把它堆成一个艺术品,这里的关键就是艺术家使石头按一种特殊的组织秩序堆起来,这种特殊的组织秩序就是审美形式,作品的意义也由此而产生。从主体上说,心理活动或经验之所以具有审美特征就在于主体心理以某种独特的结构与活动方式来创造、体验和评价审美形式,主体的这种心理结构和能力就是审美形式感。

    其次,审美形式感是一种体验和领悟审美对象形式意味的特殊感受力,它与一般的认知能力有别,即它并不是以概念、逻辑的方式来把握对象,而是以知觉体验的方式,在感性的层面上整体性地把握对象的内涵或意味。宗白华评论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上站着的那只张翅欲飞的鹤:“象征着一个心的精神,一个自由解放的时代;艺术抢先表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传统的压迫中跳出来。对于这种新境界的理解,便产生出先秦诸子的解放思想。”

    2.审美能力的另一特征是创造性。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强调了审美接受的主体创造性,但哈姆雷特仍作为一个基本的对象制约因素,规范着审美建构的范围和意义,倘若把哈姆雷特当作了贾宝玉,这种所谓的创造性就等同于主观随意性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审美的创造性建构作为审美能力的一个显著特征加以强调。

    我们发现审美创造能力的本体论意义,即创造一个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心理时空,使个体的情感生命得以伸展、抒发、成长和提升。在某种意义上讲,审美能力的提高就意味着个体人生境界的提升,这正是美育的根本目的。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审美能力的提高一般有感知、体验和领悟三个阶段。感知能力是初步的审美能力,注重于对象外观,获得感官愉悦。体验能力进入到主体与对象的交流阶段,能产生主客体融合的情感共鸣,获得情感享受。领悟能力则进入到审美对象的深层,把握其内在的意味,获得精神享受。

    审美能力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学校美育应该把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作为改进美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首先,要遵循美育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在个性化的审美活动中,在获得审美感受的基础上,真正提高审美能力。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真切地体验艺术作品,并获得审美感悟。最后,儿童要从学习艺术入手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虽好能够学会一种艺术技巧,做到“做中学”,不断积累审美经验。

    三、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一种审美的价值观念形态,在审美过程中起着意义规范和价值评判的重要作用。个体的审美意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其人生志趣与社会理想在审美方面的体现。个体的审美意识是审美素养中与人文素养联系最紧密的部分。

    审美意识侧重于主体观念,而审美能力侧重于主体的心理功能。个体的审美意识主要包括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或审美理想)两种形式,前者更个体化、感性化,后者更社会化、理性化。

    1.审美趣味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式,它以喜爱或不喜爱的情感评价形式,决定对事物的取舍。拉丁谚语“趣味无争辩”。梁启超曾指出:“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俗话说: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经常接触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对象,可以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审美趣味。

    2.审美观念又称审美理想,它是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的集中反映,是关于审美价值的自觉意识,又是审美判断与评价的最高范本和最根本的主观依据。马克思指出:“任何审美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之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根据循序渐进的美育教学原则,审美意识的提高应该从审美趣味的培养入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笔记】《审美与人生》辑二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sq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