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美国特级教师学历史(七)

作者: 张馨28 | 来源:发表于2018-07-31 06:40 被阅读22次
    365/209

    (接上回)

    周四、bystander和upstander:复杂的道德和公民问题

    周四,拿到相同阅读资料的同学组成一组,全班二十多个人分成了九个小组,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讨论阅读资料。在我们讨论的时候,Mr. Buccieri给每个人发了一张表格(表3-1):“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上去分享阅读的文献。其他人请仔细倾听,边听边记录下对bystander和upstander行为的理由和解释。”    

    分享开始了,第一组和第二组分享的是bystander的故事(故事略)

    第一组分享:我知道什么呢。 这份材料是一段采访,被采访者是沃尔特·斯蒂尔(Walter Stier)。他是“特别火车”的负责官员,“特别火车”运送了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和其他受害者到集中营。显而易见,沃尔特·斯蒂尔是bystander,是纳粹的帮凶。他选择不直面真相,因为他怕死,并且严格服从命令。 )  

    “我们该怎样去审判这位沃尔特·斯蒂尔,怕死有什么错?严格服从命令难道有罪吗?”Mr. Buccieri让所有同学思考这样的问题。   

    有位同学谈起“死刑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在耶路撒冷受审判,沃尔特·斯蒂尔的罪行和阿道夫·艾希曼一样是“平庸的恶”,没有质疑精神,只是一味服从制度和命令。  

    第一组的分享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组分享:茅特豪森的旁观者。(茅特豪森居民很明确地知道纳粹的暴行——焚烧犹太人,但他们选择沉默,任由暴行继续,因为他们害怕自己被送到集中营。)   

    “活下去很重要,但如果我们只看重如何活下去,心中没有正义的天平,那么我们就不会有勇气去面对不公正,我们就会沦为罪恶的帮凶,最后得到的也不过是恶劣的生活。茅特豪森居民虽然活了下来,但他们如同生活在地狱里。”   

    第二组分享者最后的总结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同。

    解读:在upstander的基础上,老师给的新材料又引发学生的新思考:“怕死有什么错?严格服从命令难道有罪吗?”这样的思考更真实,因为它更接近现实,更显示出复杂的人性。道德两难问题也是人生常见的现象,学生们该做何选择?”也许,把握好“十厘米主权”才是最佳选择。否则,明知是错而一味服从不知变通,就是帮凶,这就是“平庸的恶”!

    两个bystander的故事结束了,接下来分享的是三个upstander的故事,这三个故事的upstander分别是个人、群体和国家。

    第三组分享:个人的故事——选择救援: (波兰基督徒施德芬·德沃勒克(Stefan Dworek)的救援犹太人的故事。)     

    为了救埃伦娜,施德芬·德沃勒克竟然选择骨肉分离,对于这样舍己利人的壮举,施德芬却说“我能怎么办?我没有别的办法。”这让我想起了勒尚邦的村民们,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他们只是觉得自己应该那样做。   

    听了两个bystander的故事心情多少会有些沉重,而施德芬的故事让整个班级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应该拍成电影。”我听到一位同学这么说。

    解读:又一个新材料,又一个新角度,带来新思考。

    第四组分享:群体营救犹太人的故事——连接成一个链条: (女学生马里恩·普里查德帮助藏匿一个男子和他三个孩子时的情景)   

    施德芬·德沃勒克选择成为upstander一开始是因为她“愿意帮助任何人”,而马里恩·普里查德等十个学生选择成为upstander是因为他们目睹了纳粹的暴力,决定挺身而出。   

    第五组分享:国家的故事——一个联合的国家(第三个upstander的故事最振奋人心,讲的是丹麦整个国家上下总动员援助犹太人)

    ……丹麦国王佩戴黄色的星来表明自己与丹麦犹太居民站在一起。哥本哈根的主教(路德宗的领袖)写了一份声明,丹麦几乎每间教会都朗读了这份声明,声明中呼吁,当犹太人要逃离纳粹迫害的时候,丹麦人应帮助犹太人。

    解读:历史研究如同侦破故事,一波三折,引入入胜。当然,这背后都是老师精心准备的结果 。使观察持续进行,使分析推理一步步接近核心。

    三个upstander的故事分享完,Mr. Buccieri提出一个问题:“在你们心目中upstander和bystander的形象是什么?”Mr. Buccieri在黑板上记下了大家的回答。bystander那栏上有:贪生怕死、自私自利、懦弱、没有正义感、缺少判断是非的能力……upstander那栏上有:乐于助人、勇敢、热爱正义、富有牺牲精神、爱人如己、遵照基督教信仰生活……

    解读:在前面感性分析的基础上,老师提问问题,让学生对之前的认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概括两个概念的特点。到此为止,看客和抗争者还是两个黑白分明的形象。此时的小结恰好为下文的概念辨析制造了一个矛盾点——思维困惑点,也为课堂埋下了一个伏笔。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着美国特级教师学历史(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cb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