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0号(03)【读】顾志文:人本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看五集纪录片

10号(03)【读】顾志文:人本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看五集纪录片

作者: 小草文字苑 | 来源:发表于2023-01-20 11:46 被阅读0次

    《我的人生我的课》是上海电视台2014年播放的纪录片。 该片采用非常新颖的“混搭”的形式,在不违背纪录片真实性的基础上,把微电影、Flash、现场实验交叉进行,使纪录片也具有娱乐和幽默特点。

    该片发人深省处在于揭示中国基础教育在具体课程领域存在的缺失,从阅读、兴趣、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等方面传播科学的教学方法、解读学生的心理症状、展现教育领域正在推进的变革,看后令人深思。

                          阅读是语文的灵魂

    纪录片的第一集是《寻找语文的魅力》,在纪录片中,编者透视了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标准答案所构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无效与无奈。指出了阅读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灵魂。

    阅读能促进大脑发育,80%的知识靠阅读来获取。以科学和实践为依据,人在14岁以前阅读体验至关重要,事实上孩子长大以后,是用他14岁以前的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和基本的价值观来建设人生。孙云晓更是指出:对孩子们来说,那不仅仅是阅读,那叫吃进去,就像喝奶、吃面包一样,它会长成孩子们的血肉,长成他们的骨骼。朱永新教授更引用惠特曼说过的话:孩子看到的东西会构成他生命的一部分。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真正的语文学习,应该从阅读开始,语文的真正魅力也在阅读。

    培养好自己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习惯的养成,主要在童年阶段,所谓14天初步形成,三个月基本形成习惯;习惯需要在我们人生的初期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阅读要有所选择,做“知识分子”而不要做“知道分子”。持久的阅读能力才最为关键。

    阅读能治愈心灵,阅读能改变思想,阅读能塑造美好的人生。

                          学习兴趣是桥梁

    “兴趣”二字拆开来解就是“兴奋而有趣”,意思就是说,人们对真正有兴趣的事情,会体验到有趣,在从事这项“事情”的时候,情绪上是很兴奋的。

    人类的一切胜利都源于内心的动力。兴趣和热情是学生与课程之间最宽阔的桥梁。反思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和奥数的辅导。有人研究表明只有5%的孩子适合学奥数。反观全国的奥数热奥数班,实际上这种框架式、鸟笼式的教育对学生成长并不有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表明:一个人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能发挥全部才能的80~90%,并长期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反之,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兴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人只有明确自己的兴趣,才能才会得以彻底发挥,取得职业的成功。有人对很多的科学家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少有人出于谋生的目的去工作的,大部分都是出于个人对某领域问题的强烈兴趣而孜孜以求的。

    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甚至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我们都应该遵从孩子们内心的声音。职业和事业一字之差,所获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却是千里之遥。我们需要在中小学增加职业规划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做自己,学会选择,有判断,有主见。

    我们很多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经过十多年的教育,但他们内心是空心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

    缺失了幸福的工作是乏味的,缺失了兴趣的事业是厌倦的,缺失了兴趣的人生,也许是灰色的。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如何进行因材施教,早在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做出了回答,那就是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教育的主动权应该交还给孩子,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体,知道什么是他们最需要的。

    几十年的中国英语教学被人戏称为哑巴英语,就是不尊重孩子学习主动权的典型代表。不管适不适合、需不需要,统一通过刷题的方式,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使人成为考试的工具、题目的奴隶,而真正英语学习的乐趣,语言存在的思想交流的功能,学习主体本身的意愿等,往往被忽略。

    适合的教育往往是个性化的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没法解决学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具备学习能力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杨东平说,一个在现代社会立足的人,是有学习能力的人,或者说人生的主要学习是学校以后的自我学习。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育的竞争是漫长的马拉松,急功近利式的童年教育和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不符合马拉松跑步的规律,对于人生长跑而言,孩子是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的。

    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尊重孩子的个体,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们做自己,成就他们。班级集体授课制是大工业背景下产生的批量生产的教育,它有很多的规定性。未来的学习中心,更倡导的是个性化教育,是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选择适合的方法,学会有效的学习,这是人生重要的一课,也是教育的本源。

                        健全的人格守首在体育

    “健全的人格首在教育”是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英国伊顿公学也提出:运动第一,学习第二。且不谈运动本身带来学生体质的增强,也不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就运动给人身心发展,甚至对人一生的生命活动、生命质量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热爱运动的人更加自信,更加阳光,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的人,在运动中培养出一种压倒一切的气概,克服一切困难的意志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标准化考试中的表现与现实生活中的成功毫无关系,没有哪一场考试能够确定谁将来成为好的领袖。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个朋友都没有,这不是教育。健全人格的培养首在体育,也在美育、劳动教育,培养健全人格,需要我们全面发展,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智育,甚至狭隘为分数。从这个角度看应试教育是多么的荒谬,不符合人成长发展的规律。

    多元智能理论呼唤我们,教育要因材施教,辩证看人,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全面发展,注重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各种不同智能,这才是教育的本来意义。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

    幼儿园、小学要给孩子以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掌握生活的本领,这是他们一生能力的基础,也是他们快乐的来源。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是简单的家务劳动的人,比那些小时候从不做事的人生活的快乐。研究还表明,人的童年生活与成年后的情况有着惊人的关系:童年劳动得分高的人,成年后交游广阔的可能性高出10倍,获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易失业的可能性小15倍;那些童年很少劳动的人,犯罪的可能性较高,精神不健全的可能性大10倍。童年时代的教育,自己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劳动,是孩子接受自己生活经验的最好途径,所以说,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

    我们现在的直升机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过度操心,学习上过度干预。儿科的研究专家也指出“神经挤迫现象”:在儿童大部分还没分化时期的过度操心与干预,对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创造力影响巨大,大脑功能区域在儿童期因为其他区域的侵占而萎缩。你在起跑线上的超前几步,需要在整个人生之路上付出代价。孙云晓也指出,教育是长跑,起跑线不重要,后劲很重要;学生名次不重要,素质很重要;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能力培养很重要。

    当一个孩子生活经验的积累,最终慢慢形成了他的知识结构,他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这不是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形成的。

    家庭教育极端重要,家长的责任是在帮助孩子探索最佳的做法,知道他们并向孩子传授价值观。家庭教育应该回归到做人的教育。知识教育再成功,也会存在人格缺失,身心缺失。有的人很有才华,很有能力,但人格不健全,作用就发挥不出来,甚至是反作用;人格教育不完全是学校完全教育出来的,主要在家庭。

    看了这个专题片,我的感触非常深,对传统学校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了反思:真正的教育应是指向人的发展的,尊循被教育者的个性成长的规律的,应尊重他们的情感情绪和意愿,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寻找适合他们最佳的成长方式,健全他们的人格,在生活实践中释放他们天性。

    “一切的教育都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制造专家学者,而是培养人格完整的男男女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号(03)【读】顾志文:人本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看五集纪录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cq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