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父·姨夫?

作者: 辋水沦涟 | 来源:发表于2019-05-29 16:39 被阅读6次

    考前自习。

    到教室的时候,班主任正跟学生训话。

    在外面等着。

    我不习惯和另一位老师同时在教室,自己拘束,对方也有压力。

    过了一会儿,班主任出来了,我刚进来,他又进来,在黑板上写了“姑父”“姨夫”两个词。

    问我:

    讲过为什么“姑父”用这个“父”;“姨夫”用这个“夫”吗?

    我笑说:没有,您讲。

    原来课前训话他讲这个呢。

    挺尴尬的。

    幸亏也不是考点,学生面前,不能削班主任面子。不讲了。

    语文大概是每个人都敢讲讲的一门课了。母语嘛,谁还不会。有不少老师都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讲点语文,给学生读读自己写的“律诗”,显摆自己有文化,有本事。

    多数时候我也就笑笑,您说得对,通假字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您写得真好。

    学生敢这样跟我说我削死他。

    我知道班主任的意思,姑姑比姨亲,所以姑姑的丈夫是姑“父”,姨的丈夫是姨“夫”。

    传统上也确实把姑看得比姨亲,就像把爷爷奶奶看得比姥姥姥爷亲。

    事实上血缘关系完全一样。

    传统的另一面呢,管你姑姑姨,都是女人,都是女人就都是外人,她们的丈夫更不用提。

    所以“姑父”“姑夫”“姨夫”“姨父”,都是两种写法,你不知道而已。

    “夫”“父”只不过是表现关系的方式不同。

    “夫”表示姑或者姨的丈夫。

    “父”和姑可称“姑母”,姨可称“姨母”相对,表示都是自己的父母一辈。

    要是“姑父”表亲近,“姨夫”表疏远,有些地方称“姑爹”“姨爹”,你怎么解释?

    古人云勇者无畏,现在是无知者勇。


    通假字问题

    通假字是古人写的错别字?

    错别字有大家都错一样的吗?

    错别字是个人现象,正如千人千面。通假字呢?同一时期的甚至时间跨度非常大的人都用同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错别字能那么统一?

    一部《诗经》所有“汝”都作“女”,你说整个西周至春秋中叶,全国各地的诗歌都写错别字,把“汝”写成了“女”?

    屁!

    这是汉字发展的一个过程。先民创造文字,数量是比较少的甲骨文也不过千把字,而现在常用字就有三千五。这么多字哪来的?慢慢增加的啊。怎么增加?以原有汉字为基础,加偏旁部首。

    先民字少,表达不够用,怎么办?借字。

    比如第二人称“汝”,没有这个字,就借用音近的“女”。后世增加了“汝水”的“汝”,又把“汝”当做第二人称。

    那么“汝”字出现之前的表示第二人称的“女”怎么办?

    称作“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

    再比如“莫”,甲骨文金文字形是日入草中,是“暮”的本字,后来造了“暮”来表示日暮,古文中的“莫”就称为通假。人家才是本尊好吧?“暮”鸠占鹊巢,说“莫”是错别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姑父·姨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gy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