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度娘告诉我,最早出现“君子”一词的,是《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在我自己的印象中,是《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书都没看过。
再往后,《诗经》中频繁出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与胡不喜。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那么,何为君子?
隐约感觉是身居高位的掌权者?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品行高洁的公子?行侠仗义的勇士?
毫无疑问,孔子又拔高的“君子”的要求。君子,很接近圣人了。
这样说又有问题,圣人是什么样?像孔子那样吗?偏偏他又“累累如丧家之狗”。
孔子还是没有给“君子”一个明确的定义,只能从字里行间去寻找他的特征。
《论语》中的很多场合,“小人”之于“君子”,如影随形。时代已经不同,词义也有变化。君子定是真君子,小人未必真小人。
这次阅读难度有点大。
所以今天好好读书,不胡扯。顺便留心了《论语译注》和《四书章句集注》的注释对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光说不练假把式。
《论语译注》的翻译,孔子道:“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我觉得翻译的前半部分没毛病,括号里的未必了。这应该只是君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译注》:“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抛开好人和坏人的特性,当真要我说清楚团结和勾结的区别,挺难的。
《四书章句集注》:“周,普徧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相对更容易理解。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译注》:“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感觉这样的翻译不太妥当,怀念乡土就不好吗?
《四书章句集注》:“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译注》:“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译注》:“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和这相反。”
《四书章句集注》:“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君子小人,所存既有厚薄之殊,而其所好又有善恶之异,故其用心不同如此。”
关于“成人之美”,原意是指通过各种努力的方式去引导别人,现在似乎有些变味了。每次看到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感觉都有自我牺牲的意思,泛着酸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译注》:“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对照解释,不难理解,很难操作。关键的是,何为“正确意见”?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君子难道就不犯错吗?
《四书章句集注》:“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字数越少越显得高冷,自己体会了。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译注》:“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四书章句集注》:“君子循理,故安舒而不矜肆。小人逞欲,故反是。”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译注》:“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这个注释有些跑题了。
《四书章句集注》:“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污下。”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译注》:“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译注》:“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这个注释有点绕。这么说吧,前者看一下被安排做了知县的庞统,后者看一下被安排守了街亭的马谡。
《四书章句集注》:“盖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材德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漏了不少,不过也已足够意会。还有一句:
君子不器。
君子,是通达的。不应该像定制的器皿一样,只有一个用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