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其实挺反常识,所以花的时间也多一些,但是确实是本好书,对本质思考会更有帮助,有时候看的东西多了,其实是会对现实有悲观思想,越是清醒,越是痛苦,因为你可能无力去改变很多事情,即使看起来好像很容易改变,但是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悲观是远见,乐观是智慧。虽然很多东西你是难以接受的残酷,但是必须吸收足够的养分,去增加智慧。
偶像崇拜有着非常简单的特点,有着五大标识来供我们辨认。
第一,偶像总是凌驾于信徒,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一点有着决 定性的作用。
第二,信徒总是盲目服从偶像的命令。
第三,信徒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对偶像规定的信条进行讨论。
第四,信徒有着狂热的愿望,希望把偶像的信条广加传播。
第五,信徒倾向于把不接受它们的任何人视为仇敌。
这里是不是很像粉丝文化?还有群体宗教等等
假如一个人只崇拜某个神,那么他还算不上有虔诚的信仰。
只有当他把自己的一切思想资源、一切自愿的服从行为、发自肺腑 的幻想热情,全部奉献给一项事业或一个人,将其作为自己全部思想和 行动的目标与准绳时,才能够说他是个虔诚的信徒。
(2)群体的偶像崇拜(下)
只要拥有了宗教感情,群体的妄想与偏执就被激发出来了
(3)如何建立偶像崇拜
身为一位领袖,如果想要让自己创立的宗教或政治信条站住脚,就 必须成功地激起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比如传销)
群体无时无刻不在幻想,如果能够让他们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自己 的幸福,就能够让他们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
建立一套类似于宗教信仰 的机制,需要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要对群体的想象力善加利用,为群体提供一个鲜明的形象, 使之产生幻想。
第二:当群体开始沉湎于妄想中时,就要果断而大胆地对其进行洗脑,以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的方式来煽动群众的情绪。
第三:当群众开始陷入狂热之后,则要以领导者的面目出现,为他 们指出方向,用信念来激励他们,使得他们重新开始想入非非,并在其 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当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偶像崇拜就已经被初步建立起来,剩下的工 作就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来完成对宗教感情的维护。
遥远的救世主里面说了,强者做自己的主,弱者等着别人做自己的主,而后者永远在找主子。找寻上帝做主。
群众不管需要别的什么,他们首先需要一个上帝!
(4)偶像崇拜不会消亡
无论是政治还是神学,或者是社会信条,如果想要在群众中扎根, 就必须要采用宗教的形式。因为除了宗教团体之外,没有一个团体能够 排除讨论,而讨论必然会产生奋起,这往往是危险的分裂开端。 即使群众接受的是无神论,这种信念也会表现出宗教情感中所有的 偏执狂,它很快就会表现为一种崇拜。
偶像崇拜这种形式并不会真正地消亡,无论时代进步到何种程度,即使不再有圣坛与雕像存在,也会有新的形式来替代它。而民 众的迷信与崇拜,却不会有丝毫的减少。
古今中外,利用这些特质造就神人设的故事,不断发生
(5)又一个你无法接受的观念
理解了群体的宗教情结,我们可以对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给出这样的解释。任何一桩惨案,总是群众所为!
因为所有的屠杀命令,固然可以由君王来发布,却必须由群体的灵魂来贯彻。 即使是握有最绝对权力的专制君主,充其量也只能加快或延缓其显灵的时间。
在这些事件的深处,统治者的权力并不是永远存在,有的只是永恒 的群体宣泄。
比如为了发泄战争中的创伤,某些将军会下令屠城,更多是为了顺应手下情绪发泄,当然这只是导火索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第一章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1)群众运动的导火索
决定着这些意见和信念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
间接因素是这样的东西,它能够使群体接受某些信念,并且使其再也难以接受别的信念。
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煽动着群体,使他们的情绪开始酝酿。 某些观念的暴发并被付诸行动,有时看起来显得十分突然。然而这 只是一种表面结果,在它背后肯定能够找到这种延续良久的准备性力 量。而直接因素是指这样一些因素,随着上述长期性准备工作的延续, 它们能够成为实际说服群体的资源。不过,若是没有那种准备性工作, 它们也不会发生作用。这就是说,它们是使观念采取一定形式并且使它 能够产生一定结果的因素。 集体突然开始加以贯彻的方案,就是由这种直接因素引起的。一次 骚乱的爆发,或一个罢工决定,甚至民众授予某人权力去推翻政府,都 可归因于这种因素。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说间接因素相当于长时间的虫啃蚁噬,那么直接因素就是一次强烈的地震或台风,虽然看上去是外力破坏了房屋,但 房屋的地基实际上已经早被掏空了。
在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可以发现这两种因素相继发生作用。这里仅以一个最令人震惊的事件为例,法国大革命的间接因素包括哲学家 的著作、贵族的苛捐杂税以及科学思想的进步。有了这些准备,群众的 头脑便很容易被演说家的演讲以及朝廷用不疼不痒的改良进行的抵抗所 激怒。有些间接因素具有普遍性,可以看出,它们是群体一切信念和意见 的基础。这些因素就是民族、传统、时间、各种典章制度和教育
(2)第一条导火索:民族
这里我更愿意解读为在地理环境位置下文化熏陶下的民族性格
(3)第二条导火索:传统
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感情,就构成了传统。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保留过去的制度,同时 又用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加以改进。群体是最保守的势力,正因为如此,群体才会死抱着传统观念不放,极其顽固地反对变革传统观念。
让我想起反清复明,百日复辟,所以在我看来,传统和任何守旧力量都抵不住时代洪流和潜移默化的观念洗涤,后者需要绝对的强势,否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会卷土重来。
(4)第三条导火索:时间
任何化学作用,时间都是因素,催化着。
(5)第四条导火索:政治和社会制度
制度是观念、感情和习俗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民族性格,对各民族的统治,不是根据他们 一时的奇思怪想,而是他们的民族性格决定了他们要怎样被统治。一种 政治制度的形成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改造它也同样如此。
绵羊过几千年还是绵羊,狼群即使过几百年也仍然有自己的内在规律
政治家们在调整制度的时候,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实用为制定依据,而不是想当然的推理,更不是机械地照 搬。
二:不要考虑是否严谨对称,而是考虑它是否行之有效、方便实 用。
三:除非感到有所不满,绝对不加以变革。
四:除非能够消除这种不满,绝对不进行革新。 五:除了针对具体情况必须制定的一些条款之外,绝对不制定任何 范围更大的条款。
根据主要矛盾来制定新规则,而不是推翻固有规则,比如中国的百日维新失败就是在此。
从以上所述得出的结论是,制度无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民族的幸福也不能到制度中去寻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