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学校组织了一次田园牧歌的旅游活动,要求必须有家长同行。
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纷纷表示一定要去,可是家长们的意见却不统一。
一个小男孩的家长说:“老师,星期天我们正好没空,工作太忙。”
另一个说:“老师,那个地方没什么好玩的,我们早就去过了,不去!”
还有一个说:“呀,又交钱?值得吗?不如我们自己带孩子去,还安全。”
我听着这些话,看着孩子们一张张期望而又失望的小脸,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怜惜与酸楚。诚然,家长们有各种不得已的苦衷。生活不容易,赚钱不容易,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不得操心,哪一样不让人烦恼?但是,真的,没有办法吗?
我不能说工作不重要,如果你的那份工作会因为你请一天假就损失惨重,那我无话可说。如果不是,那么,这真的是陪伴孩子,表达父爱母爱的最佳时机。
我曾问过孩子,父母爱你们吗?孩子们都毫不迟疑地回答说“爱”。但当我要求他们说一说父母对他们的爱的表现的时候,孩子们狡尽脑汁想了半天也说不出一件能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爱”的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父母对孩子的爱中,或多或少都夹杂着不那么纯粹的东西。
就像这次旅游,孩子们欢天喜地,雀跃着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时,妈妈以没时间为由加以拒绝,孩子心中就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妈妈总是说我是她心目中最最重要的人,可为什么就不能放下工作来陪陪我呢?工作不是每天都要做的吗?旅行,特别是像这样的旅行,一年,甚至几年才一次,怎么就不行呢?究竟是我重要还是工作重要?当然,孩子会体谅妈妈的难处,不再纠缠。但看着别的小朋友,自豪地炫耀自己由妈妈带着,并且是抛下工作来陪伴时,他那小小的心里除了难过还会有这样一种认知,自己并不是那么重要,至少不像别的孩子在父母的心中的地位那么高。同时,在他的心中,也会埋下自卑的阴影,更严重的,他会以为,在亲情和工作的选择上,工作大于亲情。也许在十年,二十年后,你老了,需要他的照顾的时候,他也会以工作为由,拒绝照顾你。因为这是你从小对他的教育和榜样。
我班上的一个小女孩,在父母作出不让她去的决定后,直接就哭了起来,她说:我爸爸妈妈就是偏心,如果是弟弟,要什么,他们就一定会同意,可我,要什么都不行。其实,她的母亲是赞同她去的,只是无法陪她同行。在与她的交流中,简单而粗暴地拒绝了她,使她无法释怀,甚至产生了怨恨。如果我们要拒绝孩子,也请与孩子好好交流,让她感受到你的抱歉,而不是理直气壮。那样,孩子是感受不到爱的。
后来,在老师们的努力下,没有家长陪同的孩子也可以参加,于是,孩子们的希望又被点燃,几个孩子终于如愿以偿地跟着老师走向大自然。
可惜的是,还有两个家长又找出了新的理由拒绝了孩子。我深感惋惜。他们失去了一次表达爱的机会,而孩子则失去了一次展现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
剪瞳丫丫2
时常听见家长对我说:老师,我们家的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你得多提问他,让他活泼起来。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没错,似乎这个妈妈也很关心了解自己的孩子,实则不然。
孩子处在成长期,他的性格正在养成阶段,过早地为孩子贴上“内向”“顽皮”“不听话”或者“小聪明”“不用功”“没定力”等等标签,会让孩子不自觉地朝着你设定的方向前进。而实际上,你根本就不希望他成为“内向”“顽皮”“不听话”的孩子。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孩子总是在和我们唱反调,怎么说他都听不进去。这种情况,亲爱的家长们,你有没有反思过这是自己的问题?是你不经意间就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了这样?
依然说旅行这件事情,孩子对于这样的一次活动,当然表现出十二万分的热情。当他叽叽喳喳地向你表达他的小小的心愿时,你有没有认真地倾听他说的话,认真地关注他渴望的小眼神,认真地思考这件事情的可能性?有一位小男孩的家长就做得很好,妈妈耐心地听完了孩子的讲述,仔细询问了活动的要求后,首先问孩子,你想去吗?孩子先看了妈妈一眼,妈妈笑着鼓励说:“你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孩子终于小声地说:“我想去。”
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让他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孩子是一个个体,他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他的意见会让他愿意表达,乐于表达,乐于交流。我也看到许多家长,完全没有耐心,在听孩子说了个大概之后,立刻就做出了判断,粗暴地拒绝了孩子认为的正当要求。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和你没什么话可说,即使说了也是白说,你完全不能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他会把自己的世界和你隔离开,那时候,抓狂的人只怕就是你了。
学会基本的尊重,让孩子遵从本心,做出简单选择,也有利于他的性格培养。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的孩子,通常也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拒绝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13岁的少女林奕含在被老师性侵时,只会说“不行,我不会。”而不是正面拒绝,说:“我不愿意!”这样的悲剧,不就是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没有培养孩子遵从内心的恶果吗?
所以学会问孩子,“你愿意吗?”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当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之后,你所要做的并不是马上肯定或就否定孩子,而是应该和他讨论整件事情的可行性。男孩的妈妈也因为工作的关系无法陪同孩子,孩子不免失望。可妈妈并没有放弃,而是开始询问同学,问是否有别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孩子也开始积极配合,寻找要好的同学,最后,孩子还想到了老师,要老师带他同去,并保证自己会管理好自己,最后,在他和妈妈的努力下,他也登上了旅行的客车。
家长看似不经意的举动,正向孩子传达了一种正面的信息:遇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轻言放弃,积极想办法,努力争取,克服困难,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