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河南省
䩐勒桥村志(商业篇)

䩐勒桥村志(商业篇)

作者: 5780933168ec | 来源:发表于2018-12-28 20:18 被阅读4241次

    䩐勒桥村志(商业篇)

            䩐勒桥南边的颍河,人称新河。既然有新河,就有老河。老颍河在新河开挖之前,自西向东弯弯曲曲从䩐勒桥北边流过,滋润着这片丰美的土地,她带来细腻柔软的沙土地,能种出品质优良的小麦、包谷、红薯、花生、瓜果……带给䩐勒桥人民美好的希望。䩐勒桥名称的由来,就与这条老颍河相关。在107国道没有修筑之前,所谓的“官道”从小商桥向西南穿老颍河过䩐勒桥,䩐勒桥村子北头,老颍河上面一座石桥,就是相传当年精忠大帅岳飞抗金时打马路过此处的䩐勒桥。当时正在修桥的䩐勒桥村民请岳飞元帅给此桥起名,岳元帅勒马驻足,略一沉吟,遂起名曰“䩐勒桥”。䩐勒桥的老少爷儿们,一代代生长于斯,生活于斯,为了生计,除了种田之外,还有很多头脑灵光的人看中了老桥扼南北交通冲,地理位置优越,于是在颖河老桥附近开饭店,开杂货铺,做起了小生意。

            在107国道没有修建通车之前,“官道”必须要穿过颍河,由精忠大帅岳飞亲口命名的这座䩐勒桥是几十里内颍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所以䩐勒桥地处“官道”必经之路,地理位置重要,号称“九省通衢”,商业发展条件十分优越。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人在村子里开干店、饭店、酒馆或者杂货铺,搞商业经营。干店可供南来北往的客商、小贩和拉粮食的、拉煤的脚夫临时歇脚住宿,饭店、酒馆除了供客商小贩和脚夫吃饭之外,还可以让村里的老少爷儿们忙天时候吃饭,闲来无事的时候喝酒,只可惜后来107国道的通车,经过䩐勒桥的“官道”渐渐失去了过去的地位,干店没有了客源,只好关门,饭店、酒馆的生意也冷清了许多,再加上年代久远,开干店饭店酒馆的都有哪些人,现在的人们已经记不清了。现在老年人能够记得起来的,只有开杂货铺的余铁寨和赵洪佑,余铁寨解放前就在自家余家过道开杂货铺,赵洪佑则是在村子南门自家开杂货铺。尽管这两个杂货铺规模都很小,影响力也不大,但毕竟是解放前䩐勒桥村商业方面的先行者。

            新中国成立后,䩐勒桥村的商业发展史先后经历了三个时期:建国初期、合作社(供销社)时期、改革开放至今。

    一、建国初期的䩐勒桥村的商业发展

            建国初期的䩐勒桥村商业史,要从老桥北头的余国林的小饭店说起。一天,一个面容清癯的小老头背着双手,出了北门,来到经过战火洗礼的䩐勒桥老桥北头,看着南来北往的人们,思索良久,慢慢踱步而去。第二天,他就带着家人,用架子车拉来了木料石块,在老桥北头向小商桥和李纪岗两条官路之间搭建起来。认得他的人上前问道:“老余,你这是干啥?”这人姓余,名叫余国林,是个厨子师傅。他笑呵呵地回答:“我打算在这儿开个饭店。”“在这儿开饭店?开饭店不上十字街,在这儿能行吗?”“行不行试试不就知道了?”

            就这样,新中国䩐勒桥村的第一个饭店就在老桥北头开办起来。余国林凭着他的手艺和热情,招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客人。饭店的种类花样并不多,因为前来这儿吃饭的客人,大都是本村农忙时节下地干活顾不上回家做饭的老少爷们,也有晌午头路过此地的南北村子的农民。他们的消费水平本来就有限,所以余国林主要就是做一些汤面条、卤面条、蒜面条、胡辣汤之类的家常饭,价钱公道合理,人又热情,谁没带钱吃个饭也可以记下账抹嘴走人,生意自然红火起来。

            看到余国林的饭店生意如此红火,村里面另一个有名的厨子师傅栗合发也琢磨起来,他暗暗佩服余国林的眼光,于是就在余国林饭店一边,也搭建起来一个小饭店,这一来老桥北头就更加热闹了,余国林和跟栗合发是老熟人,关系不错,两个饭店良性竞争,生意都很红火。不要说过往的客人和下地干活的老少爷们,就是村子里的人闲来无事,也出来走到老桥北头,在余国林或者栗合发的小饭店里坐一坐,要两个小菜,喝一杯小酒。

            余国林本家有个人叫余国顺,人长得瘦小,人送外号“老倭瓜”,他本来在自家门口摆杂货摊,由于客流量小,除了几个左邻右舍,很少有人光顾,生意自然清淡。他看准余国林饭店门前人流多,于是把自己的杂货摊搬到余国林饭店门前。余国林觉得余国顺是自己本家,他的杂货摊又能给自家饭店拉抬人气,于是两下一拍即合,饭店和杂货摊和谐共处。余国顺的杂货摊主要是卖一些香烟瓜子糖果火柴打火机之类的日常用品,还有就是哄小孩的小玩意儿,价钱又便宜,很能吸引村子里的媳妇儿带着小孩儿光顾,所以余国顺的杂货摊每天都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这让村里另一个摆杂货摊的人不禁眼热起来。

            这个人姓栗,叫拴,因为自幼患小儿麻痹落下残疾,于是人们都叫他栗瘸拴。栗瘸拴腿瘸心不瘸,他因为腿瘸不能下地干重活,便在自家门口摆杂货摊,卖一些针头线脑变蛋糖果之类的维持生计,他一次去小商桥起货,从老桥经过,看到余国顺的杂货摊生意如此红火,便动起了脑筋。晚上他便找到同样在老桥北头开饭店的本家栗合发,商量着把自己的杂货摊挪到栗合发的饭店门前。栗合发看到余国顺的杂货摊给余国林的饭店拉抬了不少人气,于是欣然同意。就这样,老桥北头两家饭店,两个杂货摊,人来人往,门庭若市,老桥北头比十字街还要热闹一些。

            老桥北头因为余国林、栗合发两家饭店和余国顺、栗瘸拴两个杂货摊而吸引了不少人气,距离老桥北头往南不远,过了老桥,就是老寨门北门。北门一带因紧邻学校和北门老井,一向都是人气比较旺盛的地方。䩐勒桥学校原先是村里唯一的一座庙,香火一直很旺,解放后这座庙改建成了学校,村里的大小孩儿都要来这里上学,再加上北门老井也在此处,半个村子的人打水都要来这里,人流量自然少不了,所以这里自然是做生意的好地方。

            最先在这里做生意的是一个叫栗文正的人,栗文正家离北门附近的老井不远,他最先在这里安营扎寨打火烧,由于地理位置好,加上他有一手打火烧的手艺,经他的手打出来的火烧外面焦黄,内里松软,香喷喷热腾腾,就是好吃,所以畅销全村。每天从上午半晌开始和面,不多一会儿他的火烧炉子边就有人买火烧,尤其是到了快晌午和下午太阳偏西时分,火烧炉子边总是围了好几圈人。

            说起栗文正打火烧,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因为过去䩐勒桥位于东西南北官道必经之要冲,所以经常有外地人走到这里打听路。有一天一个要去北舞渡的客人走到䩐勒桥北门,不知道该上哪个方向走了,见老井边一个老头正在打火烧,便上前问:“请问去北舞渡正哪个方向?”栗文正其实不知道北舞渡在哪儿,再加上他只顾着埋头打火烧,便头也不抬答道:“正北!”那个客人一头雾水:“我就是从北边过来的呀?”这时旁边买火烧的人告诉他去北舞渡正西,从这儿应该走哪条路。客人才连声道谢离去。

            继栗文正在北门老井附近打火烧之后,以后袁东木、朱水合、朱孟洋也先后在北门附近打火烧。北门附近的人气越来越旺,又有好几个人在学校门口附近摆地摊卖作业本、铅笔、小刀、香烟瓜子火柴打火机糖果之类的东西。

            岁月荏苒,时光流逝,随着新河开挖,老河日渐干涸,老桥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终于,老桥拆除了,再加上北门商业圈和十字街商业圈的兴起,老桥北头的商业圈逐渐衰落。但作为䩐勒桥最早的商业圈,老桥北头商业圈绝对在䩐勒桥商业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合作社(供销社)时期的䩐勒桥村的商业发展

            任何村镇的十字街永远都是该村镇人气最旺商业最繁华的地方,䩐勒桥村的十字街也不例外。就在余国林、余国顺、栗合发、栗瘸拴、栗文正等人在老桥北头和北门附近开饭店摆杂货摊打火烧把北门内外商业圈搞得风生水起的时候,1954年,余富群在十字街北路东开办了䩐勒桥村第一家百货商店,除了经营那些杂货摊上卖的糖烟酒瓜子火柴打火机作业本铅笔小刀之外,还有油盐酱醋副食品布匹以及锅碗瓢盆刀筷勺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这就大大方便了䩐勒桥村村民的生活,让老少爷们不必为买一瓶醋称一斤盐而赶集跑到六里之外的小商桥。大姑娘小媳妇给老人孩子和自己扯布做衣裳也不必跑那么远的路。再加上位置优越,余富群又为人和善,价格公道,所以他的的百货商店从一开始就生意兴隆,说日进斗金那是太夸张了,但余富群的腰包很快鼓了起来,却是不争的事实。余富群和一家人用心打理着这给他们一家带来可观财富的百货商店,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每天自然都是笑容满面。

            但仅过了不到三年,1956年,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改革,对民族资本家的资本通过赎买政策进行公私合营。国家告诉民族资本家,利润你得四分之一,其他的四分之三是税收,企业公积金和工人福利费。这叫四马分肥,然后这种方式持续十年或者二十年,也就是用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去赎买资本家的财产,直至完全收归国有。余富群的百货商店也在公私合营的范围,于是,这家百货商店改名为䩐勒桥村合作社,余富群摇身一变成为䩐勒桥村合作社的第一位员工。当时,除了䩐勒桥村合作社之外,其它任何代销店、杂货铺都全部取缔,不准再进行任何商业经营。1966年,合作社完全转成公有性质,改名为䩐勒桥村供销社,上级派李银堂为䩐勒桥村供销社负责人。李银堂之后,老海、余秀平、朱水和、平中凡先后在䩐勒桥村供销社工作。其中李银堂、老海在供销社工作这段时间,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萧条,物资短缺,人民购买力低下,供销社里的货架上也就是很平常的日用生活用品,就连布匹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匹,花色也很单一。由于顾客稀少,供销社负责人常常坐在柜台内打瞌睡。余秀平和朱水和先后接任供销社负责人时,虽然文革已经结束,但由于那个时候农村刚刚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也就是刚吃饱饭,手头并没有多少钱,再加上供销社的体制问题,所以生意仍没多大起色。平中凡负责䩐勒桥村供销社时期,供销社所在的位置改为村委会,供销社则搬迁到十字街西北角。这时候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过了十几年,国家的经济政策早已放开,北门附近学校门口和十字街一带,已经先后出现了杂货摊、小卖部,䩐勒桥村供销社由于货物老旧,价格又高,再加上负责人仗着自己是公家人吃的是国家的死工资,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对顾客态度冷淡,还经常关门出去打牌喝酒或者做其它事情,生意本来就不好的供销社经营越来越惨淡,甚至一天都不见人来买东西。

            随着牛宝昌、袁新敬、袁启亮等分别先后在十字街东北角、东南角、西南角开办小卖部或者代销店,人们买东西只往待人和气、价格便宜、商品齐全的各个小卖部或者代销店,极少有人去供销社买东西,䩐勒桥村供销社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2000年,经上级批准,供销社整体卖给了村民袁新敬,继续从事代销店商业经营,从而使䩐勒桥村十字街商业圈进入全盛阶段,䩐勒桥村供销社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宣告正式落下帷幕。

    三、改革开放至今的䩐勒桥村的商业发展

            改革开放的春风也给的䩐勒桥村带来了清新的商业发展气息, 1980年以后,牛宝昌在十字街东北角率先开办代销点,经营的商品除了学生用品之外,还有糖烟酒油盐酱醋火柴打火机小吃之类的生活用品,给䩐勒桥村的村民们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随后不久,多家代销店便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䩐勒桥村冒了出来。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百货超市、农资超市、饭店等各种商业经营形式愈来愈多,䩐勒桥村的商业发展进入到了全盛时期。

            (一)牛宝昌的犇牛超市

            1980年,在商桥兽医站工作的牛青周嗅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春天气息,他家位于十字街东北角,紧邻大街,可以说位置得天独厚。他回到家里,建议父亲牛宝昌将临街的房子改建为代销店。邻居听说这个消息,无不议论纷纷,说牛青周在外面学兽医不知见了什么大世面,心一家伙野了,太不安分,这次让他爹砸进去全部家当开小卖部,真的能发财吗?赔了钱看咋办!万一国家哪天政策又变了,再来一次“割资本主义尾巴”,岂不是血本无归?但牛青周让他爹把心放肚子里,放开胆子干,赔钱算他的!

            牛宝昌在儿子的鼓动下,终于下定了决心,将临街的屋墙扒开改成大门,屋里设施全部清理干净,改造成货架,摆上糖烟酒油盐酱醋锅碗瓢盆毛巾布匹之类的日用百货。父子俩拿出所有的积蓄投进去,光改建房子就几乎花光了,要想进货那是远远不够,于是牛家父子硬着头皮向亲戚邻居去借钱。经过多日求爷爷告奶奶生磨硬泡,牛家父子终于借到了进货的钱,货物进来了,琳琅满目摆满了货架,牛家代销店终于在鞭炮声中开张了。头脑灵光的牛青周跟父亲牛宝昌商量,商品无论价格多少必须保证质量,价格必须低于供销社同样的商品,服务态度必须热情周到。很快,牛家代销店生意就火爆起来,但是问题随即而来,前来买东西的街坊邻居有的没拿现钱,要求先赊账。赊账吧,代销店本来就本小利薄,一赊账资金就更难以周转。不赊账吧,都是街坊邻居,这个面子实在抹不开,有的还向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借过钱。怎么办?牛青周没有过多犹豫就下了决心:赊,再难也赊!资金周转不开再想办法。牛青周告诉他父亲牛宝昌,即使街坊邻居赊账,也一定要笑脸相迎,而且尽可能不要催着要账。

            就这样,牛家的代销店虽然刚开始资金周转困难,但凭着公道合理的价格,对顾客良好的服务态度,代销店生意兴隆,资金回笼也快,如何利用赚回来的钱?还账?存起来?买衣服家具家电?牛宝昌和牛青周父子商议:账,必须还。除了用于还账,剩下的全部用于扩大经营。就这样,牛家代销店生意越做越大,原来的三间瓦房老屋已经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十字街商业圈另外几家代销店的兴起,牛宝昌和儿子牛青周、孙子牛刚再次商议,决定扒掉老屋盖楼,扩大经营规模和范围,学习城里超市经营理念,改代销店为超市,以自家的姓命名为“犇牛超市”。就这样,䩐勒桥村第一家百货超市犇牛超市闪亮登场了!

            犇牛超市给䩐勒桥村民思想上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其他几家代销店在犇牛超市的影响下,也纷纷改头换面,改代销店为百货超市。䩐勒桥村商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升级。

            (二)袁启亮的永鑫超市

            袁启亮,䩐勒桥村7队村民,他小时候就很有经济头脑,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袁启亮从小商桥集上的变化最先感觉到,冬天真的过去了,但当时䩐勒桥村似乎还是一片冻土,感觉不到春天到来的气息,于是他就与家在小商桥十字街北边不远处的亲戚商量合伙做生意,亲戚一是担心政策突然变了,挨批挨斗不说,弄不好倾家荡产,二是担心即使政策稳定,谁能保证做生意只赚不赔?赚了好说,赔了怎么办?不如老老实实种地,从土坷垃里刨食吃。袁启亮看亲戚太过于谨慎,于是劝他租给自己下一间临街房,简单改建一下,独立经营小卖部。由于他头脑灵光,把握信息准确,货品丰富多样,服务态度亲切和善,所以生意非常兴隆,很快就挖到了第一桶金。这下子亲戚有点眼红了,想取代他自家干。再加上袁启亮毕竟不是商桥本地人,难免受到当地其他商户的排挤和本地有些地痞的为难,看着牛宝昌在在䩐勒桥开代销店顺风顺水,而自己老家在村里的位置也相当不错,于是,1988年,袁启亮回到老家,在䩐勒桥十字街西南角老家的位置,扒掉老房子,盖起了三间新房,开办完全属于自家的代销店。

            袁启亮在商业经营方面毕竟有丰富的经验,所以他的代销店生意很快就赶上了对角的牛宝昌家的代销店,袁启亮并不满足,而是积极扩大经营规模,将自家代销店再次扩建改建,命名为永鑫超市,并成为海天酱油在䩐勒桥的总代理。永鑫超市与犇牛超市良性竞争,带给䩐勒桥人民的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袁新敬、余豪的信誉生活超市

            就在牛宝昌和袁启亮先后开办代销店不久,本村5队村民袁新敬在十字街东南角处也开办了一家代销店,与牛宝昌、袁启亮的代销店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对当时还在苟延残喘的供销社形成挤压。袁新敬也是一个非常有经营头脑的人,他的代销店相比牛宝昌和袁启亮的代销店相比,门面显得有点小,再加上开办得有点晚,人气没有他们两家旺。于是袁新敬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努力突出自家代销店的特色,比如他最先购进冰柜,卖雪糕冷饮冰镇啤酒之类的商品,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这样,他很快就在十字街商业圈站稳了脚跟。

            2000年,在十字街三家代销店的挤压下走到穷途末路的䩐勒桥供销社最终关闭,袁新敬感到自家代销店门面小,发展前景不如其他两家,于是出资买下原供销社,经过精心改建装修,改名为“信誉生活超市”,并且赢得漯河著名的富平春酒业的信任,成为富平春酒业的代理商家。而原先的代销店则卖给了10队村民赵忠安,赵忠安后来全家搬到城里,又将代销店转让给了13队村民蒋涛,蒋涛将代销店改名为“幸福生活超市”。四家生活超市分别在十字街四个角安营扎寨,使得䩐勒桥十字街商业圈分外繁荣。

            2013年,袁新敬因家庭原因往苏州发展,信誉生活超市转让给外甥余豪。余豪虽然年轻,但人实诚,他本着童叟无欺的原则,继续将信誉生活超市搞得红红火火。

            (四)蒋涛的幸福生活超市

            2000年,袁新敬因为买下了原䩐勒桥村供销社,将他原先位于十字街东南角的代销店转让给了赵忠安,赵忠安接手干了十年,因为全家搬到城里,2012年,将代销店转让给13队村民蒋涛。蒋涛是䩐勒桥村卫生所医生蒋培周的大儿子,年轻时跟着父亲学医,还专门在卫校进行过专门的学习,他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帮父亲打理与代销店一路之隔的村卫生所,代销店的生意主要由他的妻子栗青芹打理。

            蒋涛看到十字街其他几家代销店都改为超市,而自家的代销店与他们相比,确实显得有点寒酸,于是投入资金将门脸进行装修,又将店内进行改建,经营理念也进行了重新定位,改名为“幸福生活超市”,并成为南阳卧龙酒厂总代理。经过努力,幸福生活超市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生意越来越兴隆,形成了与犇牛超市、永鑫超市、信誉生活超市分庭抗礼的局面。

            (五)余志峰的志峰生活超市

            2008年秋,13队村民余志峰看到自家房子临着大街,虽说比不上十字街位置优越,但也相当不错,于是筹措资金在自家开办起了志峰生活超市。余志峰两口年轻有活力,人又热情周到,踏实肯干,所以志峰生活超市虽然起步晚,但很快就聚拢了不少人气。但毕竟自家超市门面小,位置确实比不上十字街,所以要想赶超十字街四家超市的生意,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样才能将超市做大做强,余志峰动起了脑筋。

            2011年,余志峰看到由于䩐勒桥面粉厂倒闭,本村村民买面换面需要跑到小商桥或者南乡的安春王,非常不方便,于是灵机一动,打算在超市代理卖面。他经过考察,发展安春王绿健面粉厂生产的“绿健”牌面粉质优价廉,村里大部分人买面换面都往安春王跑,于是主动与安春王绿健面粉厂联系,成为绿健面粉厂产品的代理商,经营标粉、上白粉(馒头粉),有10斤、20斤、50斤三种袋装面粉。这一家伙使志峰生活超市火了起来,不仅半个村子的人前来这里买面,还顺带着带火了超市其他生意。志峰生活超市一下子成为与十字街几家超市鼎立的超市。

    (六)郑俊峰的聚源生活超市

            2015年,家在北门附近的郑俊峰从外地打工回来。郑俊峰家前些年日子一直过得比较困难,中学毕业后,他没办法只得外出打工。几年之后,他省吃俭用攒了一些钱,但打工的日子也很辛苦,而且俊峰的父母身体不好,再加上俊峰婚后媳妇怀孕,不得不从外地回来照顾家庭。但在家里没有什么进项,以后的日子咋过?他看到北门附近紧邻学校,地理位置优越,商业条件得天独厚,但周围只有杨顺领、余根祥两家在学校大门口外开小卖部,而且规模不大,经营的商品有限,附近的村民买成件的酒、火腿肠、牛奶等礼品还得跑到十字街,于是跟父母妻子商量后,开办起来北门附近第一家超市,取名聚源生活超市。

            郑俊峰的聚源生活超市经营的商品种类齐全,货架陈列琳琅满目,除了日用百货,还包括水果肉食蔬菜面条,这给住在北门附近的人家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俊峰人年轻,头脑灵活,又在外面吃过很多苦,见过大世面,所以对待客户态度和气,价格又公道合理,所以超市生意兴隆,俊峰的父母媳妇都在超市帮忙,有时候也顾不过来。

            除了以上六家超市之外,䩐勒桥村还有杨顺领、余根祥、赵长生、赵振洋等人开办小卖部,规模虽然不大,但货品齐全,价格实惠,给附近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

            (七)余玄雨、余效勇、郭玉想的农资超市

            在䩐勒桥村,没人不知道余玄雨的大名。1996年,余玄雨就买了一辆机动三轮车跑运输服务,他看到村里代销店小卖部超市不少,但没有一家卖农资的,村民们种庄稼买种子化肥农药或者其它农资都要跑到小商桥,于是他筹资在自己家开办起了䩐勒桥村第一家农资超市,取名阳光农资超市,由于他卖的农资质优价廉,生意一下子火爆起来,这让余玄雨挖到了第一桶金。

            看到余玄雨开农资超市生意这么好,他的邻居余效勇也动起了脑筋。余效勇家位于䩐勒桥村去小李庄和小商桥的十字路口,位置优越,于是他把房子一楼改建一下,开办起了效勇农资超市,除了经营美丰复合肥和小麦玉米种子之外,同时还卖糖烟酒副食品等。很快,效勇农资超市的生意就赶上了余玄雨的阳光农资超市。

            就在余玄雨和余效勇的农资超市生意红红火火之后,13队村民郭玉想开办起了䩐勒桥村第三家农资超市,并于2012年与喜洋洋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合作,经营化肥种子农药。这样䩐勒桥村三家农资超市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三家良性竞争,为䩐勒桥村民带来了很大方便。

            (八)袁长有、赵留洋的好再来川菜馆

            䩐勒桥村的商业发展,除了以上超市、代销店、小卖部之外,还要说一下好再来、颍河湾这两家饭店。

            好再来川菜馆是5队村民袁长有于2012年开始干的。在开饭店之前,袁长有曾经在郾城干过饭店,后来他发展四千多口人的䩐勒桥村,却没有一家像样的饭店,于是他回到村里,在十字街西紧挨着余豪的信誉生活超市开起了好再来川菜馆,菜品丰富,主要有酸菜鱼,回锅肉,辣子鸡,水煮肉片、干锅虾,干锅牛头肉,干锅鸡块……好再来川菜馆丰富了䩐勒桥村民的生活,村民们中午晚上闲来无事,三五个人一约,就来到这里要上几个小菜,喝上几盅。有时家里来了客人不想做饭,领着客人就来到好再来川菜馆招待。

            2013年,袁长有的亲家约他合伙经营在漯河的饭店,正好袁长有学厨师的内侄赵留洋从外地回来,袁长有就把好再来川菜馆转让给了赵留洋,前往漯河与亲家合伙经营饭店。赵留洋人虽年轻,但手艺高,菜味好,好再来川菜馆在她的经营下,生意更加兴隆。

            (九)栗学曾的颍河湾饭店

            栗学曾也是厨师出身,过去在颍河堤上开过养禽场,他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办个婚嫁喜事不再像过去在自家里张忙,往往前去饭店。而䩐勒桥村却没有这样规模的饭店,虽说好再来川菜馆给䩐勒桥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但受店面限制,无法办大规模的酒宴,村民们只能到小商桥或者附近其它村庄的饭店。于是,2014年,栗学曾就在从䩐勒桥去沟张村的颍河桥北头开起了自家的饭店——颍河湾饭店。

            颍河桥北头西侧就是栗学曾自家的责任田,栗学曾在责任田里修了路,盖起了饭店,饭店前面种上几十株桃树,东侧用网子圈起来散养鸡和鹅,桃花开放,灿若云霞,落英缤纷,吸引着村里和附近村庄的顾客纷纷前来。颍河湾饭店除了环境优雅,景色优美,饭菜更是远近闻名。其中招牌菜就是烧鹅。颍河湾饭店用的鸡和鹅都是自家散养的,顾客自然放心。加上饭店规模大,菜味好,价格实惠,不仅本村村民办婚嫁喜事前来颍河湾,就连附近村庄村民办事也来这里。

            除了好再来川菜馆和颍河湾饭店之外,厨师出身的14队村民余从祥在䩐勒桥村去小李庄和小商桥的十字路口东北角正对着效勇农业科技超市的地方也开了一个小饭店。虽然规模不大,但也给附近村民生活带来了便利。另外还有村民老厨师袁顺曾经在北门附近开的袁顺饭店等。

            (十)粮食收购业

            䩐勒桥村村子大,人口多,土地也多,种粮是䩐勒桥村民的主业。自从靳庄成为远近闻名的粮食收购集中地之后,人们发现,粮食收购大有可为。先是跟靳庄有亲戚关系的村民走街串巷收粮食再卖到靳庄粮食收购点,粮食基本不在自己手上过夜,一天下来少说也能赚几百块钱。这样一来,不少村民也被带动了起来,不过这个时候已经很难再在本村收到粮食了,人们纷纷购买时风机动三轮车或者四轮拖拉机,跑到邻村邻乡镇甚至邻县市进行粮食收购,主要是收购小麦玉米和大豆,很多家庭因粮食收购而发家致富。

            䩐勒桥村14队村民余保生,是靠粮食收购发家致富的典型代表。余保生三代贫农,父亲余昆南,因家庭贫困而被人戏称余困难。到了余保生这一辈,他的靳庄的亲戚开办粮食收购点,迅速富了起来,余保生于是买了一辆时风机动三轮车,每天天不亮就带着妻子开车去邻村收粮食,邻村粮食收光了,就跑到邻乡镇,邻县市,最远的曾经跑到周口。渴了就喝一口随身带的白开水,饿了就啃一口干馒头,这样早出晚归,风里雨里,勤劳的余保生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但用余保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咱农村人最不怕的就是吃苦受罪。几年下来,余保生富了,但多年走南闯北眼界早已开阔的他并不满足,而是把眼光投向了更大更远的地方。他发现贵州因为土地狭小,粮食生产不能自给,于是让大儿子长驻贵州,他在家联系客户收粮食,然后将收购的粮食租车皮运到贵州,利润相当可观。在余保生的带动下,䩐勒桥村不少村民也纷纷将生意做大做强,从而使䩐勒桥村成为远近仅次于靳庄靠粮食收购而发家致富出名的村庄。

            四、䩐勒桥村的四月八会和更会

            䩐勒桥村的四月八会,是四乡八村远近闻名的老庙会。每年从四月初五开始,村里就已经热闹起来。卖青菜萝卜葱姜芫荽的、卖鱼卖肉的、卖包子油馍胡辣汤豆腐脑的、卖衣服鞋帽玩具的的……各种商贩早早各自抢占好位置。十字街中心的和谐广场上,戏台周围,更是热闹非常。大戏一般是从初六开始,四乡八村的乡亲,开小轿车的、蹬三轮车的、骑摩托车和自行车的、步行的,从四面八方向䩐勒桥汇集。赶会的赶会,看戏的看戏。从北门到南头,从东头到西门,街道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叫卖声,喧笑声此起彼伏。犇牛、永鑫、信誉、幸福、聚源等几家超市门口,高分贝音响里放着林子祥的《祝福你》或者宋祖英的《好日子》、《越来越好》,货架上鸡鸭鱼肉,蔬菜水果,年画春联,服装鞋帽……琳琅满目,堆积如山。而庙会的最高潮是四月初八正会这天,各个路口都有卖礼品的摊贩,各村来走亲戚的再加上赶会的看戏的,那真叫人山人海。一个四月八会下来,商品交易量往往高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

            每个月的初四、十四、二十四,是䩐勒桥村的更会,更会虽比不上四月八庙会热闹,但由于䩐勒桥村子大,人口多,商品交易量往往非常惊人,所以各地的商户摊贩也都在更会这天蜂拥而来,他们不分门类,相互穿插,参差错落,自然分成几排,依次向前延伸。蔬菜、水果、肉食、副食、服饰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更会不仅给䩐勒桥村民购物带来了方便,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䩐勒桥村的商业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䩐勒桥村志(商业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rt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