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常居排行榜第一?

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常居排行榜第一?

作者: 蓝一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18-06-01 00:58 被阅读33次

    《肖申克的救赎》常年排名国内外电影排行榜的第一名,但观其叙述结构并不复杂,非常简单,而且内容也浅显易懂。那为什么它能始终排在第一名呢?最容易让人想到的理由就是影片传达出的对希望的坚守,对自由的追求。我在查阅影评时,谈论最多的就是这两点,并且,仅凭这两点就足够感染很多人。而影片的背景是在监狱,监狱是人生,是社会环境的比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框架、各种限制里,每个人都会经历安迪所经历那些不幸,那种突然的无辜的倒霉事,降临在你的头上,只是安迪的遭遇更为戏剧化而已。安迪的遭遇让无数人产生移情,而他对希望的坚守,就如同是上帝之光,照亮了很多在黑暗中坚持的人,这是支撑影片常年第一的原因。

    但除了这两点,我还想谈到第三点,就是主人公安迪的主体性。我发现,很少有人提到安迪的主体意识。希望与自由当然是最重要的,它就像是汽车的汽油,提供你永远向前的永动力,也像是导航的目的地,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是唐僧西天取经的那个信念。但仅仅拥有信念,是不够的。为什么?因为没有行为,你一步都不肯跨出去,或者走着走着就不动了,又或者朝相反的方向走,那是不可能抵达目的地的。信念,需要你主体性的支持,让你心中的这个信念不仅仅只是个念头,念头不是信念,念头随时都在改变,今天有了希望,想追求自由,明天就没了,那就不是真正的希望,只是你今天心情比较好而已。信念是不可动摇的,其实,也就是你主体性的呈现,这两者并不分离。你明白了你的主体性,你才会拥有选择的智慧,选择如何才能靠近你的最终信念并实现它。安迪就明白他的主体性,所以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安迪几乎没有表露过迷茫,也从没有迷失过自己,他一直在坚守他的信念,也一直在反抗,他明白该怎么做来保护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东西,也敢于那样去做。是安迪的主体性,让他最终实现了自由。

    在雪漠老师讲解的智慧课中,就大量谈到了主体性。主体性就是我们的本体意识,说的更简单些,就是明确你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个东西,这个东西高于你的生命,并在实现它的过程中,去掉所有干扰,不断的减掉那些累赘,减掉所有不相关的东西,减掉外界施加的各种概念,各种条条框框,去认知你本来的自己,也就是感知你的本体,净化被污染后的你,然后生起直观智慧,这时也就拥有选择的智慧,并明白能如何妙用。雪漠老师以儒家文化奠定基础,以道家文化升华,以佛家文化超越。而安迪,我把他归于儒家层级,但其实东西方文化的追求是不同的,这么归类可能有强加之感,只是为了更方便去分析这个人物。这次分享,我就从安迪的主体性讲起。

    安迪遭遇误判,被罚终生监禁,而且还是因外遇的妻子。这种遭遇放在任何一个人的头上,恐怕都没那么容易接受,肯定冤屈死了,长城都得哭倒好几次,比窦娥还冤。而在监狱那个地方,就是一个黑暗世界,里面的人哪有什么善茬。所以,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肯定是接受不了的,尤其是进入监狱的第一晚,别说无辜的人,就是有罪的人,上面就说到,新人几乎都会发疯。跟安迪一起进来的一个胖子就发疯了,大喊大叫,最后被看守长打得晕过去,医生又不在,死掉了。这就是一个反衬,告诉我们,安迪身处多么糟糕的环境,更别提安迪之后遭遇的姐妹花的凌辱。但安迪是如何面对的呢?他第一夜一言不发,甚至头一个月都没有说话。他在做什么?坦然接受了现在的状况,没有抱怨。这就是老顺说的,老天能给,老子就受。这种品质是很高贵的,而且也代表了你的能力,说明你有这个本事承受,你有这个肩胛担得起这副担子,甚至可以说,你有那个心力,能和老天对着干。当然,如果是按雪漠老师的文化下,把这当成一场游戏,那更好了,这样心里就不会痛苦,反而会有一种乐趣,看自己能怎么玩转这场游戏。然后观察,一定有个观察的过程,毫无疑问,就像婴儿出生在这个世界后,刚开始不会说话,但他会睁着大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安迪这个时候就类似刚出生的婴儿,观察之后思考对策,思考如何度过监狱里的人生,就开始给自己找目标了。

    这里就说到,为什么要找目标?就像这里说的,在监狱里,一个人得找事情做,不能让心里空着,因为一旦空了,你什么都不做,人就会发疯。我曾经看过一个科学实验报道,大致是说让一个人在一个空房间里,隔绝一切外界交流,也没有人跟他说话,看他能坚持多少天,大概也就十多天吧,人就受不了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肯定不是修行人。开个玩笑。

    茨维格有个中篇《象棋的故事》,讲一个人被纳粹关起来,他为了不让自己因长久禁闭发疯,不断训练自己和自己下象棋,就为了保持自己的意识。说明你无论是混世也吧,还是做什么事情,人活着,是需要盼头的。监狱也好,禁闭也好,还是我们身处的社会,最恐怖的就是消磨人的盼头,人没有盼头,就行尸走肉了。当然,对于监狱的人来说,有些盼头就不那么友好了。安迪的盼头就是守护他的信念,以及越狱。确定目标后,他开口说了第一句话,就是找瑞德买一个小锤子,敲墙用的,用了多长时间,不到二十年,听上去很久,可瑞德当初认为是五百年才可能挖通。但影片把这点作为惊喜留在了最后,一直作为伏笔,所以我这里剧透了。

    这里就要提到安迪的一大特点,静。影片从头到尾你就没见到安迪大吵大叫过,也没有表情夸张扭曲过,他一直很静,就算是比较狼狈的时候,他仍然流露出一种静气。让我想到“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句是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下联是“不信今时无古贤!”,意思是说,古今圣贤都具大气度,遇重大事件时,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对自如。这点形容安迪也很贴切,虽然他距离圣人还有段距离,但举重若轻、沉着冷静、应对自如、行事缜密、一丝不苟,这都是安迪非常优秀的品质。最重要的就是他的静,静哪来的?一可能是天生的性格,还有一点是安迪爱读书,喜欢地质学,喜欢音乐,是一个文艺青年。人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一个人是知识分子,不是知道分子,那么他越是博学,越是视野开阔,胸襟宽广,也越沉着,也越智慧,欲望也就愈少。当这些种种东西沉淀下来后,就会有一种静气,这种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以平静之心待人处事,自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气度。其实,这也是中国士人追求的境界,宁静以致远。所以,我们看瑞德对安迪的评价,不像普通人,在监狱里就像是在公园里漫步。这就是一种淡定,也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气场,因为他不在乎嘛,不在乎外界的压力,不在乎监狱看似张牙舞爪的獠牙,所以他闲庭散步。安迪的内心是强大的,这种强大就来自于他心中的静,这种静,也源于安迪的主体性,他就像镜子,照出这个世界,但镜子是不会慌张的。如果一个人不明白自己的主体性,他会很容易慌乱的,目标不明确,怎么会不慌乱,肯定手忙脚乱。

    那么,明确目标后,接下来就是改变。改变就是行为,要将你的主体性付诸实践,不然那也不是真正的主体性。安迪如何改变的?

    一、抓住机遇。需要注意的是,安迪是有静气,而不是麻木,这点需要区别一下,静和麻木是不同的,静中有动,动起来才活了。也就是说,能生起妙用,智慧才活了,而不是像石头一样的不动弹。安迪抓住机遇时,可是动如脱兔,平时他静如处子。

    这个片段告知了两件事,第一件,安迪抓住了机遇,开始改变自身的小环境,为对方做了很重要的事情,换来的很简单,就啤酒。但啤酒意味的是自由,这是安迪的小小反击,不放过任何一次追求自由的机会。对安迪来说,任何一次机会,都是一根救命稻草。这一点其实是很受启发的,对任何有助于实现最后大目标的事情,都拼尽全力,犹如抓住救命稻草。

    这让我想到了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许三多曾经的一个上级是这么评价他的,许三多原本非常弱小,很多人都看不起他,但他抓住任何事情都像是握着救命稻草,从一根狗尾巴草,换成一根筷子,然后是一个小树枝,然后是一截粗的木桩,随着能力提升,手中紧紧抓住的东西份量也越来越重,但仍然是犹如抓救命稻草那样卖力。结果,有一天,等他的上级回头一看时发现,许三多怀抱的已经是让他望尘莫及的苍天大树。这一段其实很震撼人,像这样的人紧盯目标,追求目标,肯定能实现的。

    第二件,安迪开始学会了监狱的规则,并运用规则,也就是说,开始戴上镣铐跳舞了。而接下来,安迪还会跳出更大的舞蹈。他为监狱所有人处理业务,甚至为监狱长处理,这也直接促成了他最后的成功。安迪学会了运用规则。

    二、制定常规,这里我截图截的是一个负面的,也可以把常规换成别的词,比如大到制度,小到个人习惯。这样来解释就容易理解了,如果是不好的制度,或是不好的习惯,就像这里说的,会夺去你的精神,让你无法抵达目标。

    但反过来说,如果是好的制度,养成好的习惯,那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步骤。其实安迪也有常规,他的常规就是挖隧道,就是为了自由作出的一切努力。比如参议员写信,扩大图书馆等等,这就是安迪的好的方面的常规。所以,常规是确保你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没有制定成常规,就很容易掉链子。

    安迪开始每周写一封信,写了六年,终于得到了回馈,给了200美金,进了一批书。然后就在都以为作罢的时候,安迪开始每周写两封信,人家是实在受不了了,每周都有人在屁股后面追,就跟讨债一样,那滋味估计很痛苦呀,所以最终每年拨款500,让安迪闭嘴。结果,安迪还和读书会和慈善机构洽谈,买书的买书,修缮的修缮,竟然让监狱图书馆焕然一新,成了新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馆。这就是安迪的常规,也是安迪的追求自由的盼头。其实事情本身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安迪追求自由的一部分,是他坚守自己心灵的一部分。

    我之所以会把安迪归于儒家,还在于安迪有一种救世之心,这点很像儒家。比如这里,安迪明知触犯规则的情况下,反锁了门,公放了歌剧,两个意大利女人唱的,这里我们看下视频感受下自由,以及对监狱的人,那种自由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和放飞。

    安迪希望不仅自己能感受到,别人也能感受到希望的信念。安迪的行为,是在唤醒他人原本已经麻木的心,所以,别人会问值不值得,而安迪只考虑该如何做到,做好。这是两者的区别。值不值得的潜台词,其实是在权衡代价,权衡利弊,一权衡,就说已经被体制化,他担忧失去已经习惯的舒适,虽然这种舒适是在监狱里面,但也是舒适的。

    在这种甚至觉察不到的困境下,希望的份量还不如手中的面包份量重要,所以,瑞德说希望是无用的,而且是危险的。为什么危险?因为希望让人清晰地看到现状,看到现状就会痛苦,而且会让人付出代价。

    走向希望,实践信念,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可能是精神的,也可能是身体的,更可能是精神和身体都有的。安迪喜欢地质学,而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所以是一门有关时间与压力的学科。其实影片无形中也探讨了时间的重要性,因为影片跨度很大,十多年的时间。

    无论你选择如何度过,时间都会按照它的脚步走的,不会等你思考好了后,再开始流动。所以其实时间也是影片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可以理解为安迪的长久坚持,也可以理解为如何珍惜时间,如何度过时间,是主动的选择人生,还是被动的消磨人生,直到后悔莫及。

    这里就有了三种人生,一种是安迪的,明白主体性,从最初就规划了时间,一直掌控着自己的人生。

    一种是原先的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因在监狱度过一生,完全被体制化,反而在出狱后,无法面对相对监狱的自由的社会,而自杀。体制化,换个词,就是集体无意识。这让我想到了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主人公1900,他也是一辈子在一艘轮船上,没有上过岸,一次都没有过。为什么?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钢琴师,他说,钢琴只有八十多个琴键,正因为有限制,所以他能够弹出无数曲子,他知道第一个键和最后一个键。而如果把大陆比作钢琴,那这架超级大的钢琴让他无法看到琴键的尽头,他不知道从何下手。其实1900也是被自己的心的枷锁锁住了,无法相处那个巨大的世界,跟布鲁克斯很相似。

    还有一种,就是瑞德。瑞德其实也被体制化了,但因为安迪影响了他,带给他希望,唤醒了他的主体意识,有一个细节就是,瑞德年轻时学过吹口琴,但在监狱里,他认为音乐无用,所以放弃了口琴。而安迪送给他了一把,瑞德独自一人时,吹响了一声。这就是瑞德主体性的复苏。而对安迪的承诺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所以,瑞德没有走上布鲁克斯的路,但如果没有安迪,也就是说没有希望和盼头,瑞德同样会走上死亡之路,这种死亡不一定非得是肉体上的,也暗喻了精神上的。瑞德,其实很像大多数的平常人,没有安迪超乎常人的冷静,也没有一开始就寻找到强有力的信念,身处逆境会妥协,但心底仍然会被希望感动,仍然会重燃希望,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所以说,信念多么重要,人活着,无非就是为了一个信念,为了盼头,活的盼头没了,就算有吃有喝,也会跳楼。有了信念,哪怕仅仅是一个微小不足道的口头承诺,也会成为一个人从黑暗中挣扎前行的理由,成为一个人睁开眼后,继续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的动力。

    而这个信念,必然比生命更重要,如果没有超过自己的生命,那他也会在某个坚持不了的瞬间放弃生命。只有信念,或者说信仰,超过了自己的生命,他才会为了信仰,宁愿忍受自己精神上肉体上的痛苦,因为对信仰来说,他自己算不了什么,他个人的痛苦也算不了什么。这也是一种取舍,也是自我救赎之道。这里的精神之主,世界的光,其实就是信念,虽然这是圣经里的话,用信念可能会比用信仰,在这里更容易让人理解。

    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莎士比亚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是默默忍受苦难生存下去,还是为了反抗苦难而丧失生命,哪种更为伟大,该如何选择。这是哈姆雷特的灵魂拷问。对此,安迪给出了他的答案,为了希望而活,为了希望而承受痛苦,然后改变痛苦。当你已经为了改变,如此努力之后,那不妨继续怀抱希望,再往前一步。

    这让我想到了大鱼海棠的最后一段旁白:“我们这一生很短,我们终将会失去它,所以不妨大胆一点。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次梦,不妨大胆一点。有很多事都没有答案…但要相信一件事,上天给了我们生命,一定是为了让我们创造奇迹的。”

    虽然这段旁白,相较于肖申克的救赎来说,小清新了很多,但都表述了一种信念,让人之所以为人的信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常居排行榜第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xh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