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杰出的人才,以使人民不争夺名利;不重视稀有的珍宝,以使人民不沦为盗贼;不展示能够诱发贪欲的东西,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是,简化人民的思想,充实他们的肚腹,弱化他们的精神,强健他们的筋骨。总是要让人民处于没有知识和欲望的状态,并且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制造事端。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一点感悟】
此章强调的是无为而治。老子的心里装的是什么?宇宙、国家、社会、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佛家说,无我利他,度众生,在这里得到体现。
不管做人,还是写文章,不要老盯着自己那点事,一旦如此,心就放不大。如:成家立业、买房子、买车子等,每天想着这些事,就会烦恼不断。把心无限放大,和宇宙一样大,还有什么容不下的人或事。
为什么老子这本《道德经》,能流传千古?因为他解决的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人类的根本问题。而我每天写的又是什么?值得反思。
在这里,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肯定就有其对立面:有为而治。何为无为?就是不妄为,遵循自然规律地去为。
写作的大环境都在追求功利,很多写作者蜂拥而上,进各种学习班或写作群,想在名利场中,分一勺汤。内心很焦灼,苦苦追求而无所得。即使能得到一点,写出来的文章只能属于快餐,经不住历史的沉淀。在这里的心态下写出来的文章,自我意识太强。有一个“我”,不是为大众写作。
我以前也是这样一种心态,进入写作者群,在一些修行者的影响下,我的心才慢慢平静。“无为”也就不是去追求那些,把向外转变成向内求。当我向内求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诸多不足。
这才静心学习经典,因为写作离不开阅读。我以前非常喜欢阅读,出来社会后,还常常买书。只不过,我以前读的都是一些“术”之内的书。比如:口才学、心理学、管理学、交际学、成功学,这些都喜欢。后来发现这些书,对我都没有多大帮助,就放弃了。没有遇到好书,我就干脆不读。
这次是在群里一位叫陶语的指引下,才开始接触关于“道”的书。文以载道,有道的文章,才会广为流传。我决心静心学习经典,重塑自己的人生。用行动为老子的“无为而治”做注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