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是《诗经·国风·卫风》中的第五首诗。是一首卫国女子出嫁远离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她深情地回忆了家乡的河流,少女时河边游玩的情景,但美好时光不在,只能驾车出游,以解思乡之情。
阳春三月,阳光明媚,新绿蓬勃,鸟鸣啾啾。在那旷野之上,一架华丽的马车携一缕春风飞驰而来,停在了淇水岸边,从车上下来一位华服的女子,向河边款款走来。她目光迷漓、神情忧伤,痴痴地望着眼前这条缓缓流淌的河水,仿佛看着自己的亲人。
她,就是宣姜的女儿,嫁给许国,成为许穆夫人的卫国女公子。
她嫁来许国多年,锦衣玉食,老公宠爱,但无一日不思念淇水那头的家乡-卫国。
她出身贵胄,遗传了母亲宣姜惊人的美貌,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既能读书习文,又会骑马射箭。她的家乡有一条绿竹猗猗的淇水和风平浪静的泉水,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她经常和姐妹们一起在淇水边用长长的竹竿垂钓,在泉水里荡舟。
少女时代的她,明眸皓齿,裙裾飞扬,朱钗步摇,佩玉铿锵。她与姐妹们在河边嬉戏,巧笑嫣然,露出一排洁白如玉的牙齿,可爱极了。她和小伙伴追逐打闹,身上的玉佩不时发出叮叮撞击,清脆悦耳,如此美妙。那是她的少年时光,她再也找不回的快乐时光。
后来,她渐渐长大,她的才貌招来了各国的求亲者,送来的金银珠宝和宝马良驹堆满了她家的宫殿。她知道,自己没有资格追求爱情,她的婚姻注定只能是一场政治交易,既然是交易,倒不如嫁给势力强又邻近的齐国,以更好地帮助正风雨飘摇的母国,但她的叔父卫懿公对齐国有成见,又贪图许国的彩礼最丰厚,将她许给了许国。
那一天,她穿上美丽的嫁衣,拜别父母兄弟,告别姐姐妹妹,离开了自己的母国。亲人们依依相送,举手劳劳,她也强忍泪花,一步一回头,望着自己的亲人,望着生活十几年的祖国,望着左手边静静流淌的泉水,望着右手边涛涛奔腾的淇水,无可奈何去了那遥远的地方嫁为人妇。
此时此刻,她看着悠悠的河水在无声地流淌,一叶扁舟在水中漂荡,自然而然地回忆起那些美好的时光,越想,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强烈到她无法抑制自己,于是,上得车来,执鞭策马,狂奔在原野上。她一边驾车飞驰,一边唱起悠扬的思乡曲:
籊籊(tì)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cuō),佩玉之傩(nuó)。
淇水滺滺(yōu),桧(guì)楫松舟。驾言(xiè)出游,以写我忧。
籊籊(tì):长而尖削貌。
泉源:水名。
行:远嫁。
瑳(cuō):玉色洁白,这里指露齿巧笑状。
傩(nuó):行动有节奏的样子。
滺(yōu):河水荡漾之状。
写(xiè):通“泻”,宣泄,排解。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钓鱼竹竿细又长,曾经垂钓淇水上。难道不把旧地想,路远无法归故乡。
泉源汩汩流左边,淇水荡荡流右边。姑娘长大要出嫁,父母兄弟离得远。
淇水荡荡流右边,泉源汩汩流左边。嫣然一笑皓齿露,身佩美玉赛天仙。
淇水悠悠日夜流,桧木桨儿柏木舟。驾车出游四处逛,以解心里思乡愁。
写在题后:
有人认为,本诗的作者是中国第一位美女诗人许穆夫人。前面《载驰》中学过,她不仅才华横溢、貌美如花,而且具备巾帼更胜须眉的豪情。
几千年前的女子,身在异乡为异客,也只能黯然品尝孤独的苦酒,用点点滴滴的往事抚慰内心的忧伤。感谢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纵使相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不好意思,我的简名“笑之瑳”就来源于此诗中的“巧笑之瑳”。姐虽然不能嫣然一笑露出洁白如玉的小牙齿,但姐爱笑,只愿嘴角上扬,脸和嘴不至于吊下太多,况且,哪有谁不喜欢慈眉善目又爱笑的样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