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善读「论语」
善读「论语」14.10:贫而无怨需乐道,富而无骄当好礼

善读「论语」14.10:贫而无怨需乐道,富而无骄当好礼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20-01-23 10:02 被阅读0次

    「宪问篇第十四」10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言简意明,不译。

    【注释】

    “怨”,埋怨、不满。

    “骄”,纵恣也。

    【评析】

    “怨”出于愤恨不满,“骄”出于纵心恣意,二者皆发于心,唯有学道好礼方能去之。因此当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时,孔子答曰:“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参见《善读「论语」1.15》)。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类需求按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分为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个层次,并认为越是低级的需求就越基本,越与动物相似;越是高级的需求,就越为人类所特有。通常而言,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可能出现较高层次的需求。生理和安全需求要靠物质保障,而尊重和自我实现则需要精神追求,亦即学“道”。这与管子所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谓异曲同工。

    人在“贫”的状态下,因为物质保障不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所以便易生“怨”。低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高层次的向道之心便难以产生。而“道”心不起,则“怨”心不去,故曰“贫而无怨难”。

    相对于“贫”而言,人在“富”的状态下,可有较充足的物质保障,无需为生理和安全需求担忧,便容易产生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也就较易生起向道好学之心。因此当冉有问应当如何对待民众时,孔子说应先“富之”然后“教之”(参见《善读「论语」13.9》)。“教之”则知“道”,知“道”则好礼,好礼则无骄。故曰“富而无骄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14.10:贫而无怨需乐道,富而无骄当好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hn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