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国学国学与传统文化
善读「论语」1.9:扬正气慎终追远,缅高行民风归厚

善读「论语」1.9:扬正气慎终追远,缅高行民风归厚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3-17 16:58 被阅读16次

    「学而篇第一」9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隆重祭奠去世的贤达者,追思缅怀其高贵的品行,能使社会风气得到改善。”

    【解释】

    1、“慎终”:

    “慎”即诚、敬之意。

    “终”在《礼·檀弓》中解释为“君子曰终,小人曰死”。也就是说,只有“君子”去世才能叫“终”。虽然君子有“有德者”和“有位者”两种内涵,但究其本质,还是属于道德范畴。这也是后来很多地位低下的有德者也得以被称为“君子”的原因。

    因此,“慎终”实际上是指向离世的贤达之士表达诚敬之意,而这在古代主要是通过对逝者的祭奠来实现的。

    2、“追远”:

    “追”即追寻、追随、缅怀之意。

    “远”意为高远、远大,引申为高贵的德行、品格。

    3、“民德归厚”:

    “民德”即民众之德,引申为社会风气。

    “归”即趋向、归向。

    “厚”常被用以形容品德的高、大,如“厚德载物”。因此“归厚”就是道德水准趋向提高之意,也就是社会风气得到改善。

    关于“慎终追远”还有不少其它解法,但细细推敲,总觉按其释法则“慎终追远”与“民德归厚”在逻辑关系上略显牵强。

    【评析】

    “慎终追远”是通过对离世的贤达人士进行祭奠、追思、缅怀,从而为社会树立追随和学习的榜样,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对民众起到教化的作用,最终使社会风气得到改善。

    “慎终追远”并不是中国人独有的专利,而是世界上通行的做法,是为普世价值。很多国家都有对离世的贤达人士的隆重祭奠和缅怀。

    与“慎终追远”相反的,就是对于社会贤达人士的肆意污蔑和迫害,其结果自然就是走向“民风归厚”的反面。比如十年浩劫中对孔子的批判和对孔庙的挖坟、掘墓、扬尸,以及对其他社会贤达之士的残酷迫害,使得整个社会风气迅速败坏,甚至使本应最亲近的家庭关系都变得异常冷酷无情。例如前几年,就曾有北京律师张某某为其在文革中检举母亲方忠谋并致其被杀害一事向社会进行了公开忏悔。

    事发1970年2月13夜。当晚,不满17岁的张某某与家人在家中对文革等问题进行辩论。张母方忠谋明确表示支持为刘少奇等人“翻案”,并批评毛以及对其的个人崇拜。当夜,方忠谋即被其夫和其子张某某举报,方忠谋随即被捕。两个月后的1970年4月11日,方忠谋在公判大会现场被以“反革命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随后即被执行枪决。

    由此可见,“慎终追远”不过是一种形式,其本质是对正知正见正行的宣传与弘扬,这才是“民德归厚”的原因所在。相反,以任何形式对邪知邪见邪行的褒扬和肯定,都是对社会风气的毒化。

    【案例】

    1、千古奇丐“武圣人”:

    武训先生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1896年4月23日,武训病逝,终年59岁。出殡当日,武训义学所在的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达万人以上,沿途观者人山人海,师生哭声震天,乡民纷纷落泪。

    1903年山东巡抚衙门为武训修葺了陵墓、建造了武训祠,并立碑为纪。

    1906年,清廷将武训业绩宣付国史馆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

    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对武训先生的行动及精神推崇备至,武训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赞誉,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之楷模。蔡元培、黄炎培、邓初民、李公朴等民主人士,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何思源等政界要人,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段绳武、张自忠等军界人物,陶行知、郁达夫、臧克家等文教界人士,或撰文赞颂,或题辞纪念,或为以武训为名的义学捐款。

    当时武训的兴学事迹被正式列入学校教科书中。全国共有七省三十多处学校以武训名字命名。全国甚至出现了“武训出版社”、“武训街”这样的名称。江苏南通的一所师范学校还将武训像与孔子像并列。山东民众甚至称其为“武圣人”。

    2、辛德勒的名单:

    在二战时,辛德勒冒着极大的风险,从纳粹的魔爪下拯救了1000多名犹太人,使他们免遭大屠杀,并且用自己的钱财供养这些人吃住,一直到二战结束。

    1963年,以色列授予辛德勒“国际义人”称号,以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挽救犹太人免遭大屠杀的功勋。

    1966年,德国政府授予他联邦十字勋章。

    1974年10月9日,奥斯卡·辛德勒逝世,享年67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是唯一一位得以葬在这里的前纳粹党成员。

    1993年,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组织授予辛德勒“最正义的非犹太人”称号。

    尽管对于辛德勒本人充满了争议,但无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危险中拯救犹太人的义举都体现了人性的光辉。辛德勒的义举使得人类即使在遭遇最黑暗的时刻,也仍然能对人性之善保持希望。

    3、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是非裔美国人,美国牧师、社会活动家、美国民权运动领袖。

    马丁·路德·金

    1963年,马丁·路德·金觐见了美国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

    同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他最有影响力也最为著名的一场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迫使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了《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马丁·路德·金因此在196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被刺身亡,年仅39岁。

    1983年11月,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签署法令,规定从1986年起设立“马丁·路德·金纪念日”,用以纪念这位伟人,并且定为法定假日。迄今为止美国只有三个以个人纪念日为法定假日的例子,分别为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纪念日”(Columbu’s Day),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总统日”(Presidents' Day),以及“马丁·路德·金纪念日”。

    马丁·路德·金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8名。

    2006年2月7日,有万人到场参加了马丁·路德·金的遗孀科雷塔·斯科特·金的葬礼,包括时任总统小布什、前总统克林顿在内的四位美国总统。布什总统下令全美降半旗致哀。

    4、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

    特蕾莎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特蕾莎修女,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1997年9月5日,特蕾莎修女去世。印度政府为她举行了只有总统和总理才有资格享有的国葬,来自2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政府要人参加了她的葬礼,其中包括三位女王与三位总统。

    2009年10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79年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其他两位分别是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和1964年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1.9:扬正气慎终追远,缅高行民风归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mml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