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国学国学与传统文化
善读「论语」1.10:孔子温良恭俭游列国,鲍子推贤尚善让管仲

善读「论语」1.10:孔子温良恭俭游列国,鲍子推贤尚善让管仲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3-19 13:45 被阅读6次

    「学而篇第一」10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定要参与其政。是老师谋求参政呢?还是人家请老师参政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诚敬、自律、推贤)而得以参政。老师谋求参政(是为了推行仁政),应该不同于别人(为了功名利禄)的参政企图吧?”

    【解释】

    1、子禽:

    姓陈名亢,字子禽,比孔子小四十余岁。

    2、子贡:

    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比孔子小31岁,“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善辩,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富致千金。后世所谓“端木遗风”,即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子贡因此成为儒商鼻祖和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之一。

    子贡对孔子极为尊重。一次,一位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后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学问其实非常高深,就像一间房子外面的围墙有好几丈高,尽管屋内富丽堂皇,但一般人也是看不到的;而自己的围墙不过只有齐肩高,因而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为孔子守墓6年。

    3、“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夫子”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故其学生称其为“夫子”,后因此沿袭以称呼老师。在一定的场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论语》中所说的“夫子”,均指孔子。

    “邦”,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

    “闻其政”即了解、过问该国政事。实际上,“闻”在《易》和《诗》中常通“问”。这样,“闻其政”事实上就是问政——讨论、咨询、从事政治活动。我认为这应当才是“闻其政”的真实含义。因为孔子周游列国,不是为了八卦别国的政事,而是为了推行其仁政主张,因此每到一国必然会设法问政其国。

    “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4、“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温”,色和曰温。就是态度、脸色平和、不卑不亢。既不刻意讨好,也不令人感到冷淡。是内在的自信、冷静、大度、亲和的外在体现,能自然而然地给人以安全感和信任感。与“鲜矣仁”的“巧言令色”成鲜明对照。

    “良”即“善”,故“善良”常连用。良是仁德的外显,为人处世与人为善。人与之相处皆有所受益而绝无所损,故人皆愿与之交往而无所顾忌。

    “恭”在《说文》中解为“肃”,而《说文》解“肃”为“持事振敬”,这就与本篇第五章中孔子所说“敬事”的意思近乎一致了。因此,“恭”在这里应该是指待人处事认真、慎重。这与“恭敬”所表示的“尊敬或尊重地对待”似乎略有出入,而与“诚敬”所表示的“诚恳敬慎”的含义似乎更加接近。

    “俭”的本意为“约、束”,故引申为“自律”。有人将“俭”译作“节俭”、“节约”,似乎并不妥当。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此处,“自律”似比“节俭”更贴合“养德”之意。而且“自律”实可涵盖“节俭”之德,也更能体现君子品格,故此译作“自律”。

    “让”有人译为谦逊、谦让,但这两种解释比较容易让人误会儒家提倡一味退让,给人以被动、懦弱之感。而事实上,儒家是尚“勇”的。比如,《论语》中有“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一句,而《中庸》中也有“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的说法。当然,儒家之勇,并非意气之勇,而是仁义之勇;当然,儒家也尚“主动”,比如孔子就说过“当仁不让于师”。因此,这两种解释都不能完整地体现孔子的本意。

    事实上,在《国语·晋语》中,有“让,推贤也”一句;在《尚书·尧典》的“允恭克让”一句中,郑玄注为“推贤尚善曰让”。也就是说,推举贤者在前,自己甘居其后,这就是让。可见,孔子“让”的宗旨是更有利于行仁,而根本不是毫无原则底线的一味退让。也就是说,如果“退”更有利于行仁,那退就是让;如果“进”更有利于行仁,那进也是让。因此,孔子之“让”,既是“推贤尚善”的“让”,也是“当仁不让”的“不让”。

    《吕氏春秋》中所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推贤”其仇人和儿子的典故,就是“让”。孔子夸赞祁黄羊道:“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可见,只要出于公心,无论求进、求退都叫做“让”。因此,蔺相如为公义而退让廉颇是让,孔子为行仁政而求仕进,也是“让”。

    “温良恭俭让”作为君子伍德现在也很常用,故也可直接引用不翻。但直接引用时要注意不可望文生义,因为古今词义并不完全相同。

    5、“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其诸”,用以表示不肯定的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就是推行其政治主张,因此不可能不设法参政议政。但孔子参政的目的是行仁政,这与一般人为了名利地位而参政的出发点是迥异的。因此,孔子的参政就有很强的原则性——“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以及“道不同不相为谋”,绝不会为了保住名利地位而曲意逢迎。这就是孔子异于常人参政之所在。

    【评析】

    这一段子禽和子贡讨论的主题很有意思。孔子在各个国家都能够参与政治,是个人去追求的呢,还是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子贡的回答也很耐人寻味,说孔子是以自己人格魅力获得的,就算是追求的,那孔子所求也和他人所求并不相同。

    子贡之所以没有明确、直接地回答子禽,是因为一个人的心迹并不易被外界所了解,却很容易被外界所误会。如果直接回答说孔子确有所求,则容易让不懂孔子的人误以为孔子热衷功名。因此,子贡便作了不置可否的间接回答。这既是对子禽的诚实不欺,也是对老师形象的巧妙维护,同时也避免了因孔子谋求参政而对他人可能产生的误导。子贡之机巧善辩、用心良苦,由此可见一斑。

    儒家以修齐治平为抱负,以施行仁政为追求。在孔子身后的两千五百多年中,很多儒家知识分子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积极参政议政,产生了很多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专制极权制度的黄宗羲;剿灭太平天国之乱的曾国藩等。

    “温良恭俭让”在其本意上是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的,温和、善良、诚敬、自律、推贤,无一而非普世价值。但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本意在某些方面被渐渐歪曲,比如“恭”和“让”中“顺”与“退”、“忍”的内涵被有意无意地加以强化等,这使得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格渐趋懦弱和被动。

    因此,今天复兴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单纯地重拾故纸堆,而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正本清源,以传承其真正的精神和内涵。

    【历史故事】

    推贤尚善,鲍叔牙数“让”管仲

    1、人物背景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管仲辅佐齐桓公,施行政治、经济改革,使齐国实力迅速增强。后来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皆有赖管仲辅佐之功。

    鲍叔牙又称鲍叔、鲍子,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遂向齐桓公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

    后人赞鲍叔牙和管仲事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2、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

    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

    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

    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

    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3、各为其主

    当时,齐国的国君襄公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异母兄弟。一个是公子纠,一个是公子小白。有一天,管仲对鲍叔牙说:“依我看,将来继位当国君的,不是公子纠就是公子小白,我和你每人辅佐一个吧。”鲍叔牙同意了管仲的主意。从此,管仲当了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师。

    齐襄公十分残暴昏庸,朝政很乱。公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国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公子纠,而鲍叔牙则侍奉在莒国的公子小白。

    后来,齐襄公被弑,齐国便有大臣暗地派使者去莒国迎接公子小白回齐国即位。

    鲁庄公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亲自率兵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并让管仲带一部分兵马先去拦截公子小白。

    管仲带兵日夜兼程,终于追上公子小白,然后一箭射中小白。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就去回报鲁庄公。鲁庄公马上设宴庆贺,然后带着公子纠,慢慢悠悠地向齐国进发。

    其实,管仲那一箭只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怕管仲再射箭,便急中生智,把舌头咬破,假装吐血而死。待管仲走远后,公子小白立即抄小路赶到了齐国都城临淄。此时,鲁庄公和公子纠还在半路上呢!

    齐国原来主张立公子纠为国君的大臣们,见公子小白先回来了,就对鲍叔牙说:“你要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公子纠回来了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齐国连遭内乱,非得有个像公子小白这样贤明的人来当国君,才能安定。现在公子小白比公子纠先回来了,这不正是天意吗?你们再想一想,鲁庄公护送公子纠回来,要是公子纠当了国君,鲁庄公肯定要勒索财物,齐国本来就够惨的了,那样一来,怎么受得了呢?”大臣们听鲍叔牙说得有理,便都同意让公子小白即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4、推贤让位

    鲁庄公听说公子小白抢先即位当了国君,顿时大怒,马上向齐发动进攻,但却被齐桓公打得大败而逃。鲁庄公无奈只好杀死公子纠,并把管仲抓起来送给了齐国。

    齐桓公本来很想报管仲当初的一箭之仇。

    鲍叔牙谏阻说:“那时各为其主嘛!管仲射您的时候,他心中只有公子纠。再说,您如果真要富国强兵,建立霸业,没有一大批贤明的人是不行的。”

    齐桓公说:“我早已经想好了。在我的大臣中,你是最忠心、最能干的了。我要请你作相,帮助我富国强兵。”

    鲍叔牙说:“我比管仲差远了,我不过是个小心谨慎、奉公守法的臣子而已,管仲才是治国图霸的人才哪!您要是重用他,他将为您射得天下,哪里只射中一个衣带钩呢!”

    齐桓公见鲍叔牙这么推崇管仲,就说:“那你明天带他来见我吧!”

    鲍叔牙笑了笑说:“您要得到有用的人才,必须恭恭敬敬以礼相待,怎么能随随便便召来呢?”

    于是,齐桓公就选了一个好日子,亲自出城迎接管仲,并且请管仲坐在他的车上,一起进城。

    管仲到了宫廷,急忙跪下向齐桓公谢罪。齐桓公亲自把管仲扶起来,虚心地向他请教富国强兵、建立霸业的方法。管仲讲得一清二楚。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三天三夜,真是相见恨晚。

    齐桓公遂任命管仲为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1.10:孔子温良恭俭游列国,鲍子推贤尚善让管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tp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