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散文艺术之家
“何以中国”展中的农事和织缕,是先民为吃饱穿暖进行的探索

“何以中国”展中的农事和织缕,是先民为吃饱穿暖进行的探索

作者: 博物馆学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22-03-27 08:42 被阅读0次

《史记·管晏列传》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的粮食充足,才会懂得礼仪,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才会知道荣誉和耻辱。

《管子·轻重乙》中提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农业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一直都是农耕大陆型文明的典型代表,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既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这一时期的农业探索也为此后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出的新石器时代农事文物,包括河南博物院的“磨盘、磨棒”图片和浙江博物馆收藏的带藤条骨耜,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石镰、石斧实物。

“磨盘、磨棒”是1978年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盘长68厘米,前宽37.5厘米,高6厘米,棒长58厘米。两者配合摩擦使用,以碾碎放在盘面上的谷物,此藏品磨盘面中间有明显的下凹,磨棒已摩擦成椭圆形,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面留下的痕迹。

浙江博物馆收藏的带藤条骨耜,是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长18.4、刃宽9.8厘米。利用偶蹄类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削凿错磨而成的,横穿方孔部位有十多圈藤条紧缚木柄的末端,是当时最主要的耕作农具。不同动物肩胛骨所制作的骨耜形态略有差异,此件呈棕色、器表光亮。刃缘薄而锋利,可见方向不一的摩擦痕。柄部厚实,截面略呈方形,凿有横穿方銎,横銎部位残留十多圈藤条紧缚的木柄末端。这件骨耜的发现,证明了骨耜的横穿方孔是用来穿绳缚柄的,不是用来安踏横木的。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石镰,出土于河南省郑州。石镰的刃部加工成细密的锯齿状,明显具有切割能力。石镰发现的同时,也发现了少量碳化的谷物种子,证明在7000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经普遍种植粟。石镰在使用时,会在后部捆绑竖柄,人们一手把地里的粟秸攥成一束,一手持柄挥镰割断成束的粟秸。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石镰,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城子崖遗址。这块小巧的“石斧”正反两面磨制非常均匀,左右对称,显然经过精心打磨加工。

织缕,是指织作布帛。 唐代大诗人元稹在《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诗中有:“见聚萤而肄业,知织缕之尝勤。”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特产,是工业革命以前东西方国际贸易的主要物资之一,一条以“丝绸”命名的重要交流之路串联起东方与西方。在当时,由于其制作技术非常繁杂,因而丝绸制品曾长期被中国垄断。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古代服饰文化展”中,对这部分知识有更多的介绍。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纺轮”的文章《纺轮不仅捻出了线,还影响了玉璧和圜钱的产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读。

蚕作为中国农业文化的象征之一,在商代就有玉蚕出现,表明了养蚕业和纺织业在我国久远的历史。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后来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经典家训——《朱子家训》,其中的一则警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更是成为勤俭持家和厉行节约的名言。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远古的人们不知要丰富多少倍,但依然不能忘记节约这一传统美德,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厉行节约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何以中国”展中的农事和织缕,是先民为吃饱穿暖进行的探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jr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