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写作期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社会政治环境动荡且不稳定。战争主要围绕着保守党与自由党之间权利的斗争而展开。两党之间的执政理念不一致,但对权利均充满着渴求。
党派之间争权夺利,国家趋向于分裂,无法统一起来共同应对外部思想及文化的入侵,国家逐渐走向衰落。
1849年,自由党正式宣布执政,国家面貌自此有所改观。《百年孤独》以哥伦比亚战争时期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作为模板,将其特点浓缩到了小城马孔多当中。
城市中,布恩迪亚家族种种离奇怪诞的事件的发生,暗示战争充满着黑暗、人性充满着扭曲。家族中,虽然不乏勇敢斗争者的身影,但个人的力量终究难敌社会及家族的力量。
如无法团结起来,斗争者的身影,最终定然堙没在芸芸众生以及硝烟滚滚的战争之中。
哥伦比亚位于拉丁美洲西北部,北临加勒比海,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人民大可安居乐业。但自列强入侵及1830年内部战争爆发以来,人性的扭曲、政客的虚伪、统治者行为的荒诞及残忍逐渐呈现。
孤独的家族以及马孔多镇,在黑暗的统治下,思想逐渐狭隘化,民族的发展及国家的进步成为空谈。
《百年孤独》中,革命军总司令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家人每人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但最终的命运均为随着小城一同消失。
马孔多自从荒漠的沼泽地上兴起,到随飓风消失,经历了较长的历史。
作品中,人物众多、场面宏大,不仅展示了家族以及小城的兴亡史,同时也讲述了将拉丁美洲的发展历史。
马尔克斯想通过小说中布恩迪亚家族中的成员透视着拉丁美洲人民。
作品中,布恩迪亚为家族的第一代人。老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受梦境的启示,来到一片滩地。随着滩地居住者的增多,该区域正式被命名为马孔多。
家族的历史由此开始。老布恩迪亚具有丰富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但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最终死于孤独,暗示着哥伦比亚人民被压抑的天性。
第二代人中,老大阿卡迪奥由于渴望浪迹天涯,与吉普赛人出走,最终死于暗杀。老二奥雷良诺痴迷于炼金术,最终在孤独中死亡。
暗示着格鲁比亚人民虽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但个人的力量最终仍要屈服于时代。
第三代人中,一人死于贪赃枉法、一人死于乱军之中。暗示战争逐渐将人民的灵魂染成了黑色。
第四代人中,一人由于罢工抗争失利,心灰意冷。一人虽一生富有,但最终仍在病痛中死去。暗示着单独以个人的力量与统治者对抗很难成功。屈服于统治,仅能够获得暂时的安稳,但最终仍会灭亡。
第五代人渴望拯救一切,但最终失败。第六代人,是唯一一个夭折的人。
家族六代人的命运,暗示着战争对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压抑而沉重,如无法集结群体的力量,小城的消失属于必然。
小说对马孔多小镇的原始和荒凉景象进行了描述,深刻地剖析了党派斗争、独立革命、“香蕉热"和殖民统治等社会问题,通过描绘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和马孔多的消失,暗示了腐朽社会的必然灭亡。
为了使作品中的虚幻和神秘气氛进一步增强,小说还穿插运用了《圣经》典故、东方神话和印第安传说。
小说中那些看似荒谬夸张、不合情理的日常事件,在融合了历史事件后,使故事情节更加扑朔迷离,让读者感到不可思议、似是而非。
例如,小说中老布恩迪亚被仇人普罗登肖的冤魂纠缠的故事,是取材于印第安传说中冤鬼缠身后不得安宁的说法;马孔多镇4年连降暴雨,是取材于《圣经・创世纪》中有关洪水浩劫的故事;而俏姑娘乘床单升天的情节,则是来源于《天方夜谭》。
借助于艺术的夸张处理,在作家的笔下,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也纷纷脱离了常规。
例如,何塞•阿卡迪奥被突然打死之后,作者描写了鲜血不断蔓延的怪诞情节:鲜血穿过人行道,最后流到了厨房里。
再如,小说中的何塞•阿卡迪奥是个畸形人,有一次他在床上昏睡了三天,起来后去酒店和几个彪形大汉掰手腕,战胜了他们,并让他们心悦诚服;然后他又将一个大柜子搬到大街上,后来将柜子抬回来的时候,竟用了11个人。
如此荒诞的情节,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也更加突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取得了显而易见的夸张效果。
加西亚•马尔克斯认为,这些魔幻的东西,正是拉美现实特征的体现。
小说的魔幻因素,还在于大量应用了各种象征和隐喻手法。作者正是利用了象征的经纬,对整个小说的脉络进行了编织。
从时间上看,小说突出了“久远"二字,其象征了拉美社会问题的积重难返和苦难岁月的漫长。
小说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作家的某种失望情绪以及对社会改革的迫切心情,深刻地剖析了拉丁美洲愚昧、落后、充满内忧外患的原因。
自19世纪以来,拉丁美洲摆脱了殖民统治,但依然受到封建专制独裁和帝国主义这两大枷锁的桎梏。
加西亚•马尔克斯运用象征的手法,将其隐含在一种时间意识中,对客观现实进行了体现,表达了人们的孤独、困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无可奈何。
比如小说中,老布恩迪亚为了换取吉普赛人的两块小小的磁铁,他花费了一群山羊和一头骡子的代价;后来为了换取放大镜,他在两块磁铁的基础上,又花去了三枚金币。正是借助于这些隐喻,作者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对拉美地区的经济盘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