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鱼分享的第4本书,尤瓦尔·赫拉利的《今日简史》。以下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章节后,写给我还没出生的孩子的一封信。
图片来源于网络孩子,你现在还在妈妈肚子里,整天打滚撒欢。你期待着与爸爸妈妈见面,也期待着看外面的世界。今天这封信写给未来的你,内容来源于我最近读的一本书,叫《今日简史》,这本书引起了我对未来的担忧和思考。分享给18岁以后的你,希望你将来生活得从容,不至措手不及。
1 过去,交通和通信颠覆我们的认知
十年前,我去北京读书,从老家走1半小时的山路才坐上去安龙县城的班车,从县城到兴义市里跟同学汇合要2小时,再从兴义到省会贵阳又要7-8小时,而且只有大巴。只能在贵阳住一晚,第二天赶上T字头的火车才能到北京,29小时漫长的旅途,我看尽祖国的山川河流,高原平原。中间没有耽搁,也要三、四天时间。我跟同学讲,我是坐了牛车坐班车,坐了班车坐火车,几经周折,才来到首都。那时候对于我和爷爷奶奶来讲,北京是一个遥远的存在,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距离是不可逾越的时间和空间。
上个月我去北京出差,从家开车到机场就10分钟,兴义飞北京3个小时。现在贵州已经县县通高速,开车到最近的高铁站也就1个半小时。交通的便利,颠覆了我对地域跨度的认知,对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丈量,已经不再只是空间的远近,而是时间的长短。兴义到北京2000多公里,到贵阳300公里,从时间上来讲,已经是同样远的城市。
因为写文章我认识了一些朋友,加有微信和微信群。他们跟我熟识的朋友一样,也生活在我的“朋友圈”里。还有一些是不常联系的同学,他们也都不再遥远。微信以及基础通信的这种便利,也同样颠覆了我 对朋友的认知。生活在英国的同学,和生活在兴义的同学,交流的频率也大概是一样的。
2 如果坐上火箭,管他是头等舱还是普通座
想想十年前在哪里买东西,怎样付钱,再想想今天,就会觉得这10年的变化,远快过更早的10年。在这10年间,交通和通信是加速交流、促进变化的两大变量。在此之前,我还真没有想过,你即将到来的未来10年、20年,世界会怎样?
前几年互联网行业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有人理解为有投机成分,不乏大佬的判断,比如李彦宏就很不喜欢“风口论”,不过“风口”也可以理解为未来的“势”,顺势而为,猪才能飞起来。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清晰的见解就是一种力量,这就是我们需要持续读书学习的目的。因为生活在现在的人们,要么焦虑,要么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谁能想象一个还没有发生的时代会怎样?iPhone没有出现时,我们以为手机只有诺基亚的样子,同样,现在也想象不出下一代手机会是什么样子。互联网刚刚兴起,甚至移动通信出现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也想象不到今天大街小巷卖煎饼、炸油条的叔叔阿姨都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收款的景象。
关于“人类未来”会怎样,每个人都置身其中,没有谁能躲过,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清晰的见解。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能力好好研究关于未来太长的事情,我们中的多数人,可能你出生后,我也如此,我们不是上班就是带孩子,还要侍奉年迈的爷爷奶奶,每个月房贷、车贷已经喘不过气来,下一顿吃什么、在哪儿吃、闲暇怎么放松的议题远比“人工智能会让我们变得无用”更迫切。而且,我们会想,人类的未来,关我屁事,与我的未来并既不能并论,也不能带来实际的意义。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之所以觉得未来还很远,是因为我们还习惯于过去的变化速度。很多人一辈子在一个单位工作,只需要适应这个单位的变化就能安稳度过,根本不需要考虑未来。而今天,情况或许有些不同,就拿我工作的电信业,行业和公司的组织结构变化,已经在剧变。考虑一个时代宏大的愿景,最终都都会落在自己身上。
比如我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抢着去公路收费站工作,虽然现在福利依然很好,但是这种简单重复的工作很快就会被智能化取代,前不久炸开锅的收费站撤销问题,一位阿姨说:我现在36岁了,现在我们岁数大了,我们去干什么?我们什么都不会。
这个事实虽然赶不上90年代下岗潮那样剧烈,但很快就会蔓延和渗透到很多行业,绝非耸人听闻,杞人忧天。
3 “未来”这场大辩论,20年后看可能既无知又幼稚
对于参与“人类未来”会怎样的这场大辩论,等你到20岁以后来看,可能会感到无知和幼稚,但这就是我生活的时代面临的困惑。今年8月刚出版的新书----《今日简史》,告诉了我当下和短期的未来,人类所要面临的21个重要议题。
这是一本“问题之书”,让我能够从一个“特立独行”的历史学家的视角,看看当下及人类社会近期的未来,看看今天我们将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以及将来该教给你什么?如果世界如他所言,20年后你一定会知道这位历史学家,他的名字叫尤瓦尔·赫拉利。他现在就已经名声大噪,尤其在中国。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现象级的畅销书作家,他曾出版过两本“国际畅销书”---《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人类简史》,被30多个国家争相购买版权,还得到过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的书单推荐。
赫拉利是一位年轻的以色列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他的视野和洞见,不是一般历史学家能够具备的。原因在于,“和很多传统历史学家看问题不一样,传统历史学家通常只用历史学的方法和视角,赫拉利则能打通历史学、人文学、生物学、信息科技等领域,用综合视角分析那些我们已经熟悉的事情,并由此得出更新的、可能更触及本质的解释和结论。”
《今日简史》是赫拉利“简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本书延续了作者前两本书的思想和风格,“着眼于此时此地,重点在于当下时事,以及人类社会近期的未来。”我也更感兴趣一些。
4 问题远比知识重要
我还想告诉你一个读书的方法,就是找到这本书探讨和回答的问题。因为读任何一本书,如果不知道这本书回答了什么问题,又引出了什么新问题,阅读基本上是无效的,读后即忘。正是因为问题萦绕在我们的头脑里,促使我们不断去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以此来理解这个世界,获得我们清晰的见解。
《人类简史》主要讲述了人类从哪里来,回答3个核心问题:
1.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2.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与萤火虫、大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3.人类自远古时代直到今天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背后最深层根本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未来简史》则探讨人类要往哪里去,同样回答了三个核心问题:
1.推动社会变革的到底是我们对真实现实的认识,还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也就是宗教的力量?
2.科学和人文主义是不是现代宗教?我们根据什么信念来改造世界和自己?
3.人文主义的本质缺陷是什么?这个故事在未来还讲得下去吗?
《今日简史》的原标题是: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全书21章,每一章对应一个人类即将面临的重大议题。这封信主要给你讲我对这本书中关于就业的理解,以及读完后我对这方面的持续关注,好给你将来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行业提供参考,即便以后这些都不存在了。
5 百岁人生,将瓦解我们“三段式”的人生
我之前听过一本书,叫《百岁人生》,听完后心里就产生过这样的警觉:
如果我们能活80岁甚至更长,退休后的日子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还存在什么职业是一辈子的铁饭碗吗?
据统计,每过10年,人类就可以多活两到三岁,这个数字是全球的平均值。进入21世纪,这个趋势正在加速:从2001年到2015年,15年时间人类寿命增加超过5岁。2016年,中国的平均寿命是76岁。
我们习惯了三段式的人生。即第一段主要是学习,在学校集中学习一生需要储备的技能,大概花掉20年;第二段主要是工作,大概30年的时间可能只从事一两类工作,或者一生奉献给一个行业,期间成立了家庭,赡养爷爷奶奶,还要给你提供很好的教育;第三段是退休后的生活,颐养天年,直到终老。
如果我们的人生长达100岁,这个三段式的人生就会瓦解。也许50岁再重返学校充电,读个学位;50岁换了工作,和你一起打拼。这种间歇性学习,间歇性工作,将会是很常见的事情了。
这不是猜想,《百岁人生》的两位作者是伦敦商学院的两位经济学教授,有大量数据和事实证明,我们会变得越来越长寿,我们该怎样计划我们漫长的一生,将来如何自处?这个预见与赫拉利是一致的。一方面,随着生物科技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寿命会变长;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会取代我们的工作,让多数人失业。这两者将会加速我们面临不确定性,颠覆我们现有的认知,无人幸免。
可是,我还想象不出2050年后的就业会是什么样子吗?相信很多人也还没考虑过,从近几年公务员考试依然火热的程度就能看出来,不是公务员工作不好,而是多数人还是追求稳定、一辈子铁饭碗的工作。因为确定性给人安全感,这是本能使然。
6 关于人工智能取代我们的工作,乐观和悲观可能都无济于事
关于我们担忧的机器是否会取代人,存在有两种观点,一种乐观,一种悲观。
乐观的观点认为,从过去看长远,自动化的影响还是会为所有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即人工智能取代旧工作,也一定会创造出新工作。比如在美国,远一点的1920年,因为农业机械化而失业的农场工人,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以在生产拖拉机的厂里找到工作,也可以去超市当收银员。再比如,近一点的,因为无人机取代了飞行员,有些工作的确消失了,但是同时在维护、远程控制、数据分析和网络安全等方面也同时创造除了新的工作。2015年,美国空军甚至因为缺少足够训练有素的“幕后”操作人员面临窘境。
而悲观的观点认为,机器学习和机器人将改变几乎所有工作,从制作酸奶到教授瑜伽,无一幸免。
赫拉利认为,这次的替代与以往是不一样的。过去,机器主要是与人的“身体能力”方面竞争,机械化是优势,十个人的劳力干不过一台挖土机,而人类在认知能力上享有巨大优势,机器不会思考,也不会创新。而今天或者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会在越来越多的“认知技能”上超过人类。
我现在仍然是这样认为的,简单重复的工作被机器取代,无可厚非,也很正常。而那些需要创造性的领域,人工智能还很遥远。
可是实际的情况是,人工智能已经可以书写和创造非常高级的歌词和音乐,甚至可以根据某些音乐家的既成品,创作出以假乱真的新作品,比如通过巴赫的大量音乐分析,谱写出相同风格的新作品。
赫拉利还说,我们对创造行为其实是有很深误解的。就拿围棋来说,AlphaGo打败人脑已经是事实,而升级版的AlphaGoZero,可以完全运用最新的机器学习原理,从零开始学习国际象棋,只需要4小时就能发展出天才般的直觉。千百年来,国际象棋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绝顶展现,而AlphaGoZero可以在完全没有人类的指导和协助下,从一无所知变成大师级别的棋手。
如果人工智能会思考,那不是件超级恐怖的事情?科幻片看多了,就会觉得,人工智能太可怕,会反过来统治人类。过度悲观的恐慌,和过度乐观的茫然,对未来都无济于事。
7 人工智能的瓶颈和我们的局限
就目前来看,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人工智能,主要指的是四件事情: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现在全世界最牛的科技公司,都在花巨资在这几方面的研究,比如美国的Google、亚马逊,中国的百度、腾讯。
在语音识别方面,科大讯飞的语音输入法,可以每分钟输入400个汉字,准确率极高,几乎完全可以取代速记员,如果机器翻译达到一定的精读,就可以取代同声传译,你将来要想学同声传译,可能就会失业。
视觉识别在今天也随处可见。比如现在很多学校门禁已经采用人脸识别,百度可以通过图片搜索图片,无人驾驶技术也主要依赖视觉识别。
对于数据挖掘,很多公司都在应用。比如,沃尔玛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找到啤酒和尿片畅销的正相关性,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可以大幅提高销量。
机器学习的代表,就是Google打败李世石和柯洁的AlphaGo,和升级版的AlphaGoZero了。
其实人工智能还有一个人不具备的特点,就是连接。因为人类是个体行动,很难将所有人彼此连接。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比以前更知道远方的朋友在干什么,是因为我们通过微信有了连接性。而依赖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融合的人工智能,天然就具有“连接性”和“可更新性”,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最新的信息。
不过,担忧人工智能超越人类还为时尚早。李开复在他的书《人工智能》中说,我们过分的担忧,来自于对人工智能永远会指数型发展的乐观,而人工智能也必将面临重大瓶颈。比如芯片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不可能永远按摩尔定律增长,而现代计算机也不可能超越图灵机的范畴。
不过,在创造力方面,我们人类的大脑其实是有一个缺陷的,我们很难想象从未见过的事物,而人工智能在这方面是不设限的,只要数据和算法足够强大,它就能“想”出人类想象不到的办法来达成目标,这种创造力实际比人类的大脑要强得多。
8 面对人工智能的取代,我们该做怎样的准备
赫拉利说,“不要以为自己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不用做到完美,它只要做得比你好,就能取代你。”
所以,过去的经验,在“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融合的人工智能这个超大规模、从未有过的变量下,将不再适用,关于未来的工作,我写这封信是想提醒你,一切需要向前看。
我将来也不想什么都用我的观念灌输给你,我的经验可能会是你人生的限制。我也在学习和改变,以适应变化迅速的未来。
我在高考完要选专业的时候,电信业如日中天。毕业后我在电信业工作的8年间,这个行业的地位一直在走下坡路。前不久听说英国电信计划裁员13000人,裁员人数高达12%。这个消息再次给在给电信业的工作者们敲响警钟。因为英国电信裁员并非个案,来自Lightreading的报道称,根据各国运营商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起,欧美前二十大运营商每年都在持续裁员。联通和电信人数总体上在减少,只有移动还是在缓慢增加。
Lightreading报道数据▲欧美主要运营商2015-2016年雇员人数对比
裁员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企业因为使用新技术,机器可以取代很多人的工作,企业要甩掉巨大的人工成本包袱,减少内耗,提高效率。一位德国电信的CTO在其《迈向5G:网络智能化》的演讲中开篇提到:今天的电信业在网络运维、营业厅、客服等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未来的“自动驾驶”网络、人工智能客服等应用将推进电信业进入“Zero-Touch”时代,从而减少大量人力成本。
银行业可能也无法幸免。我工作2年后,最想去的行业就是银行,因为那时银行收入最高,而且普遍的工作需要人工完成。这两年金融行业的信息化也很快,蚂蚁金服已经开始使用人脸识别远程验证身份,很多证券开户也是如此。上海一家建行已经使用机器人在大厅做引导,很多银行已经上线了人工智能客服,以后大量操作都可以在用户端完成。银行或者金融业也将面临大量裁员,这是必然。
你可能会问,什么都被机器干了,将来做什么?读什么专业还管用吗?
我也还很困惑,还不知道呢。借用刘润老师的总结,给你,也给我作参考: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工智能在以下七个领域还很难超越,1)跨领域推理;2)抽象能力;3)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4)常识;5)自我意识;6)审美;7)情感。
我现在只想告诉你,就像几年前我们还在讨论互联网思维一样,今天出生的孩子已经不存在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了,因为他们生来就在网络的世界里。将来你可能就生活在随处人工智能的世界里,它们能帮你做很多事情。
你也不必担心什么工作都没有了,因为我所讲的你长大就没有工作了,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理解和定义的传统工作,也许将来你们对工作的定义不再一样。
我写这些,只是希望你将来能登高远眺,搭上时代发展的快车,不至于兵临城下才做应对。也不要觉得因为做什么都无济于事,就觉得自己无用,放任自己,而要活出你的意义感,也许意义感就是人工智能时代最稀缺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