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背诵,早就布置了背诵默写任务,可是学生的进展并不顺利,已经好久了,好多孩子都没有背会,更谈不上默写。我想,不能一味地怪孩子不够用心,也应该是对诗句内容不够理解,导致背诵困难,我决定带着他们走一遍四首词的理解,
今日就读读苏轼的《定风波》吧:
【语文教学】面对风雨,依旧坦然
面对风雨,依旧坦然
――《定风波》里的苏轼
他,是一个脚步踏遍大江南北,怡然自得其乐的人;他,是一个即使掉在阴沟里也能仰望星辰的人;他,是一个面对困境,“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他就是让我佩服并仰慕的人――苏轼。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坐牢一百八十多天,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审问事宜,最终被贬到偏远而且荒凉的地方――黄州。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
经历九死一生,被贬环境恶劣的偏远地区,且“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满腹经纶,欲报效朝廷的苏轼,改是何等的郁闷与伤痛。
偏偏天不遂人愿,又在途中欲雨,且无雨具,学生说,如果是我,我想死的心都有。可是,去世会怎样呢?
请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跟学生一起走进苏轼的这首词:
词前小序交代了作词的时间“三月七日”,作词的地点“沙湖道中”,作词的背景“遇雨,雨具先去”,作词的缘由“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语文教学】面对风雨,依旧坦然再看词的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交代遇雨事件,应该是挺倒霉的一件事,但是,人家苏轼“何妨吟啸且徐行”,竟然如此洒脱淡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看看,本来挺倒霉地一件事,在人家苏轼看来,居然说“一条竹杖,一双草鞋,走起路来多轻松,胜过骑马呢,还怕什么呢,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这是何等的豁达与洒脱呀!
再看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一边是料峭的春风,透着丝丝寒意,一边是斜照的夕阳,透着丝丝温暖,对比中透露着人生的哲理:寒冷中也有温暖,困境中也有转机,乐观豁达之情溢于言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了,人生无所谓风雨还是放晴。
苏轼的豁达,苏轼的乐观,苏轼的洒脱,值得我们每个人仰望并学习。
我和孩子们经历了这样解读之后,孩子们突然发现,这事一首多么好的词呀,画面,情怀尽在其中,不好好背诵,实在对不起苏轼呀!
网友评论